檔名:
1743364584381.jpg-(49 KB, 1344x768)
「バカ」這個詞的由來,最初是僧侶的隱語,源自梵語中表示愚昧、無知等的詞語「मोघ」(mōha),傳入中國後以漢字「慕何」等字記錄,平安時代傳入日本後,被讀作「母カ」或「バカ」。
室町時代寫成的辭典《運歩色葉集》中,「バカ」的漢字除了「馬」和「鹿」之外,還曾寫作「破家」、「馬嫁」等。由此可知,最早的「バカ」的漢字寫法並不固定,有多種不同的当て字。
「馬鹿」這個寫法之所以定著下來,與中國的一個成語 「指鹿為馬」有密切關係。這個成語出自中國秦朝時代的一個故事。當時,權臣趙高為了測試朝廷中是否有人不服從他,故意指著一隻鹿說是馬,並觀察眾臣的反應。那些害怕趙高權勢的人,即使知道是鹿也說是馬;而那些不畏懼他的人則說是鹿,結果說鹿的人都被趙高處死了。
這個「指鹿為馬」的故事後來被認為是顛倒是非、愚昧可笑的行為的代表。奈良時代,這個故事被記錄在當時廣為流傳的《史記》中,並在僧侶、貴族和武士之間流傳。平安時代傳入日本的《新唐書》中,已經出現將這個「指鹿為馬」的故事與「バカ」這個發音聯繫起來的用法,使得「馬鹿」成為「バカ」的一個有力的当て字。
到了室町時代,為了推廣學問,僧侶們在全國各地進行講義,將「指鹿為馬」的故事作為愚蠢行為的例子向平民百姓傳播。這樣一來,「指鹿為馬」這個愚蠢荒謬的故事,就與「馬」和「鹿」這兩個字緊密地聯繫起來,使得用「馬」和「鹿」來表示「バカ」的用法得以廣泛流傳。
江戶時代,隨著面向庶民的文學作品的普及,「馬鹿」這個詞彙也頻繁出現在這些作品中,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バカ」的代表性寫法。例如,井原西鶴的暢銷書《好色一代男》中,就用「バカ」來形容那些被女子的美貌和香氣迷惑而忘我投入青樓的男子。「バカ」一詞的語源可以追溯到梵語,早期有不同的漢字寫法,但由於「指鹿為馬」這個典故的廣泛流傳和影響,「馬鹿」這個寫法便與愚蠢的行為聯繫起來,最後成為最為通用和定著的漢字寫法。
資料來源: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