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4515310020.jpg-(253 KB, 580x444)
關羽目無王法,不但是殺人犯,還很好色!
關羽其人,在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中,一直是一個忠義和勇猛、不近女色的化身,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講義氣的江湖人士奉為神的人。
關羽是不是一定就是一個像《三國演義》上說的那樣,是一個很講義氣和道德高尚、不好女色的標準好漢呢?我看不一定,不但難說得很,還很可能是個大大背離我們一貫印象的角色。我們來看看史書上是怎麼說的。
首先關羽是個殺人犯,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沒有疑問。他在老家殺了人,呆不下去了,所以才逃出來流竄各地,最後投靠了劉備。先不論他是為什麼殺人,總之是目無王法殺了人。
在跟隨了當時還不是官,只是個有了一筆意外之財、糾合人馬的社會團伙勢力頭目的劉備以後,便被劉備引為保鏢,整天跟在他的身邊,直到劉備背叛了在緊要關頭幫了他並收容了他的曹操,並偷取了徐州後,才做了個下邳太守的官。
曹操在官渡決戰之前,決意要先滅掉卧榻之側的劉備勢力,便親自東征,一舉擊潰了劉備,劉備當下棄家小而投靠了袁紹。在這一戰中,關羽及劉備的家小為曹操所擒,關羽向曹操投降,曹操待關羽極好,封他為偏將軍。這期間並無任何資料記載,哪怕是一點點可以證明關羽是像《三國演義》里寫的那樣,為了保護劉備的家小和曹操約法三章之後才投降的。可以證明的倒是劉備的妻子早被曹操俘虜,而關羽卻是在曹操大軍壓境下投降的:
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
照此說來,關羽那英勇不怕死的名聲便似乎有了問題,因為他除了這一次向曹操投降外,後來便再也沒有碰上有人招降他的,所以他到底怕不怕死我們便不得而知。但是看他在下邳時的投降舉動,似乎不可以說他不怕死,因為若是不怕死,他是大可以為劉備死節的。
到了官渡之戰的開始階段,關羽仗其勇力在萬軍中斬殺了袁紹手下的名將顏良,曹操又請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後來袁紹派遣劉備率小股人馬騷擾許下,關羽亡歸劉備。按正常的說法是關羽不忘劉備的知遇之恩,又感曹操待遇之厚,所以先斬顏良而報曹操,而後復歸劉備。這種不忘舊恩的做法據說曹操也很讚賞,所以非但沒有派兵追殺,還回絕了手下的追殺提議,因此歷史上並沒有《三國演義》里過五關斬六將的事發生。
至此,疑問又來了。關羽真的是像他說的那樣「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嗎?我看不一定,我們先看看他棄曹奔劉時的大背景是怎麼樣一個情況。
官渡之戰,袁、曹無論兵力、後勤補給都是對比懸殊,袁紹以十餘萬人馬對曹操的約三萬人,在關羽斬顏良解了白馬之圍之後,曹操「……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眾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可見在解了白馬之圍後,不但官渡戰場形勢依然不利於曹操,而且糧草供給也已嚴重不足。所以當時很多人暗中與袁紹有往來,企圖在曹操失敗以後留個後路,曹操在擊敗袁紹之後,曾繳獲了大量的曹操軍中將領及許昌官員和袁紹暗中來往的書信,曹操焚之而不問,說道:「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除了戰場形勢不利,曹操的後方也受到來自江東的另一大軍事勢力孫策的威脅,「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
因此在這樣一個對曹操相當不利的大背景下,關羽復投劉備,是不是一定就是僅僅因為劉備的「厚恩」,才「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便又一次叛變呢?我就覺得難說得很了。因為前次在下邳時,關羽就因為曹操大兵壓境投降過一次,這次雖然在官渡之戰的開始階段斬了顏良,一舉成為曹營名將,但是曹操此後的情形實在是不樂觀得很,兵力、糧草的懸殊,再加上還有來自後方孫策的威脅,一般按常識而言,曹操十有八九是輸定了。不過也正因為曹操有這麼多不利的因素,最後卻打贏了這場看來必敗的仗,官渡之戰才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四大經典戰役之一。只是在這時候,如果關羽去投奔兵力佔了絕對優勢的袁紹陣營的故主劉備,倘使袁紹一旦勝利,那是不是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呢?我估計是一定可以的。那麼他又為什麼不直接投靠袁紹呢?看看前面,關羽殺了顏良,一舉解了白馬之圍,導致袁紹的前期戰術計劃失敗,同時也使袁紹軍中的士氣受到了打擊,「良、丑皆紹名將也,……悉禽,紹軍大震」,以袁紹的為人,若馬上去投靠恐怕是沒什麼好臉色給的,所以應該還是先去老主人劉備那裡穩妥一點,而且理由是「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面子上好看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