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5605364507.jpg-(142 KB, 1080x836)
台灣核電廠:戰時情境下的戰略負債
前言
台灣對於是否延長其核能反應爐的運轉年限,甚至重啟一座停工的核電廠,相關辯論主要集中在和平時期的需求,如電力成本和碳排放等議題上。 然而,烏克蘭戰爭——特別是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的札波羅熱核電廠(ZNPP)——揭示了一個嚴酷的新現實:民用核電廠在戰時可能成為獨特的戰略弱點。
與其他電力基礎設施不同,核反應爐在衝突期間不能簡單地「關閉」後就置之不理。 即使在緊急停機(SCRAM)後,反應爐的餘熱仍必須在接下來的數天、數週甚至數年內持續被移除,以防止爐心熔毀。 這意味著,一座陷入戰火的核電廠異常脆弱——它依賴於不間斷的電力、冷卻水和人員監管,而這些正是在戰區中最容易受到威脅的條件。 台灣的核設施位於海岸線上,某些情況下鄰近潛在的敵軍登陸點。
圖說: 位於台灣南海岸的馬鞍山核能發電廠(即核三廠)景觀。
札波羅熱危機已證明,一座核電廠如何在戰場上成為一個危險的變數。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提出了「核安全與保安七大不可或缺支柱」——涵蓋實體完整性、電力供應、冷卻系統、人員配置、通訊等——並警告說,在札波羅熱,「每一根支柱」都在衝突中受到了損害 。由於砲擊,札波羅熱核電廠已八次失去外部電力,被迫啟用緊急柴油發電機 。每一次,電廠人員和IAEA監察員都屏息以待,因為冷卻電力的喪失使設施一步步走向潛在的災難。
格羅西直言不諱地形容這種情況是「在玩火」,強調即使是已關閉的核反應爐,在戰鬥環境中也並非內在安全 。這段令人警醒的經歷,迫使我們必須從軍事威脅的角度,重新思考台灣自身的核電廠問題。
在本報告中,我們將探討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發生衝突時,為何台灣的核電廠可能成為戰略負債。 我們將借鑒烏克蘭的教訓以及軍事和能源專家的分析,探討三個核心論點:
獨特的戰時脆弱性: 核設施即使在關閉後也需要持續的冷卻和電力,這在戰爭期間造成了其他能源資產所沒有的「阿基里斯之踵」。
缺乏核保護傘下的「活靶子」: 這些地點不僅不會被放過,反而可能成為中共攻擊的優先目標——且與北約盟國不同,台灣沒有核武國家的保護傘來嚇阻對其本土的攻擊。
人質困境: 如果敵方奪取或包圍一座核電廠,防守方幾乎不可能在不冒放射性災難風險的情況下奪回或使其失效,從而使防守方的選擇陷入癱瘓。
接著,我們將討論為何替代的能源韌性方案(如分散式電網和擴大再生能源)可能為台灣提供遠勝於固守大型核電站的戰略安全。 在此論證中,我們強調國家防衛的考量必須優先——和平時期電力供應的微幅增加,不值得換取戰時的重大危險。 本報告旨在告知決策者、軍事規劃者及社會大眾,這個存在於能源與國家安全交集點上,卻未被充分重視的風險。
(對核安全及停機後冷卻技術細節感興趣的讀者,文末附有背景資料附錄。)
核電廠在戰爭中的獨特脆弱性
即使關閉,核反應爐也是一台不會停止的熱引擎。 當反應爐急停(SCRAMS,將所有控制棒插入以停止核分裂)時,連鎖反應雖然停止,但反應爐爐心和近期取出的燃料棒會因放射性分裂產物而持續產生餘熱(decay heat)。 餘熱的功率最初約為反應爐全功率的6-7%,幾小時內降至幾個百分點,一天後降至約1%。 對於一座大型反應爐而言,1%的輸出仍是巨大的熱量(例如,一座3GWt的反應爐約產生30MW的熱能),必須持續移除。 如果冷卻中斷時間過長,爐心溫度將會升高,可能導致燃料損壞或熔毀。 儲存近期卸載燃料棒的用過燃料池,同樣需要長時間的主動冷卻。
簡言之,餘熱從不妥協——它不管戰爭是否正在進行。 除非冷卻水持續循環並將熱量排至外部散熱裝置,否則即使在反應爐關閉後很久,嚴重的放射性事故也可能發生。
持續冷卻需要什麼?實際上,它需要電力、設備和人員:驅動泵浦將水送過爐心或用過燃料池冷卻系統(需要電力)、馬達操作的閥門和控制系統(需要電力和儀器),以及一個最終的散熱裝置,如熱交換器或冷卻塔。 所有這些都可能在衝突中受到損害。
現代核電廠確實有多層備用電力——柴油發電機、電池組,或許還有蒸汽驅動的泵浦。 但這些都有時間限制,且易受供應鏈中斷的影響。電池僅能維持數小時; 柴油發電機若燃料充足,且發電機房或其冷卻風扇未遭轟炸,可運轉數天。 IAEA專家指出,札波羅熱的每台柴油發電機現場約有10天的燃料,但在戰區進行補給是極其危險的任務 。在烏克蘭,俄羅斯的砲擊和破壞行動反覆切斷外部電力,每次工程師都得緊急啟動老舊的發電機。 2022年3月,當車諾比廠區電力中斷時,烏克蘭外交部長戲劇性地強調了其危險性,警告說手頭只有48小時的柴油,「之後,用過燃料儲存設施的冷卻系統將停止,輻射外洩將迫在眉睫」 。此番言論雖有危言聳聽之嫌,但凸顯了戰火中的核設施所處的驚險平衡。
直接的物理攻擊或附近的爆炸構成另一脆弱點。反應爐廠房和用過燃料池結構雖堅固,但並非無法被軍用級火力摧毀。 札波羅熱再次提供了警示:在2022年8月和11月,砲擊擊中廠區,損壞了廢料儲存設施,甚至擊穿了一座反應爐廠房的外牆 。幸運的是,當時反應爐處於離線狀態,砲彈未穿透關鍵的圍阻體結構。 但這證明了即使是「失誤的射擊」或流彈,也可能損害至關重要的安全系統。
在軍事佔領下操作的人員所承受的持續壓力,往往與可靠的通訊隔絕,進一步侵蝕了安全。 格羅西指出,札波羅熱的烏克蘭員工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疲勞,但他們英勇的努力是隔開常態與事故的唯一防線 。在戰時,維持核安全所需的條件(穩定的電力、安全的供應線、休息充足且專注的操作員)正是最先消失的東西。
相比之下,傳統的燃氣或燃煤電廠雖然也易受轟炸,但如有必要,可以安全地關閉並置之不理。 如果一座燃煤電廠失去電網電力,它只會停擺; 但如果一座核電廠失去廠外電力,就觸發了一場與時間賽跑,必須啟動備援並恢復冷卻。 這使得核設施成為國家基礎設施中一個獨特的失效點——一個敵人可以利用的弱點。
「活靶子」——且無核保護傘
人們或許希望,任何理性的對手都不會因放射性塵降物的風險而蓄意攻擊核電廠。 事實上,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俄羅斯似乎調整了其行動,以避免造成重大的核外洩。 儘管對烏克蘭的電網進行了殘酷的攻擊,俄羅斯並未炸毀任何烏克蘭的運轉中反應爐——很可能是擔心發生車諾比式的災難,可能將輻射擴散到俄羅斯或北約國家,並引發全球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