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5914097617.jpg-(57 KB, 511x351)
蔣介石日記教你如何讓國
打輸都是將領辦事不力,不懂得抓時機用火力攻擊,幾乎時有八九都是瘋狂批判部屬無能,卻不談那些意見不同的將領的戰略。
徐蚌會戰在台灣的主流說法,永遠只強調郭汝瑰是中共臥底,把部署洩給延安。如果歷史能重來,八成還是只會把郭拉出去槍斃,但還是不知道怎麼打贏。劇情最後一定重現塔山堡:「塔山非錦州,無堅城可憑,一鼓可下」的錯誤認知,帶著千軍萬馬共赴黃泉,換個說法如果有「重生流」金手指,大概會在徐蚌會戰裡練了一百年,才好不容易贏一次解放軍,恰好凸顯國民黨的阿Q精神勝利法。
一、美國研究下的徐蚌會戰戰前布局
《孫子‧形篇》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三大會戰的戰略錯誤,是導致無法守住長江的原因,而非是美國戰略失誤,守淮河等於先尋找「不敗之地」再謀勝,而守徐州則是自縛孤點,等於「敗兵先戰」。六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江北防線徹底崩潰。這是「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典型,先投入決戰,再企圖扭轉戰場,結果被動殲滅。
戰前討論:
蔣介石:看中戰略主動權並認為自己不該淪為防守方,徐州是京滬、隴海兩大鐵路交會處,戰略地位極高。
陸大八期副廳長許朗軒:提出「守江必先守淮」,拋棄「單守徐州」力主「守淮」把淮河當作前進防線,不讓敵軍直接逼近江北,反向將解放軍包圍在徐州,逐一殲滅解放軍機動部隊,沒能守住淮州仍可依長江再構築防線,美國顧問團也多次提醒蔣「不要打決戰、要守長江」。
黃百韜:提出「深溝高壘、以徐州為中心持久抵抗」,但不被採納。
※郭只是抓住蔣的自尊心,因為放棄徐州(戰略交通樞紐)就等於承認戰略主動權完全喪失。現實是濟南一丟,山東全空,徐州就像個孤島,徐州的陣地部隊幾乎等於是,等待物資救援的死軍。在這種情況下,把戰敗歸咎於「將領無能」或「不懂火力運用」,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下最終決定的正是蔣本人。
二、美軍指出只看關係用人不當
《孫子‧九變》: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劉峙早在中原突圍、定陶戰役就表現不佳,甚至開戰後對杜聿明等前線將領更是下令待命等候反擊。鄭洞國、邱清泉、黃伯韜、杜聿明權都是黃埔嫡系中受過美式訓練的將領,受到美軍顧問大力支持,但這些人都跟孫立人一樣,因政治立場與蔣家關係微妙,內戰中後期被邊緣化,處於「戰略無自主權」的狀態,結局是全部戰敗被俘。
徐蚌會戰開打2個月,當時周遭軍團沒人願意主動出擊,加上劉峙與蔣介石一再強調「待機反擊」、不得擅自行動,結果所有人只是按兵不動,任由黃百韜等人被逐步消耗殲滅。郭汝瑰在國軍中沒人懷疑本身就是反思點,以邱清泉、杜聿明為首的前線將領實際曾提出,中央屢出奇案卻被共軍知曉,「如果不是情報部有共諜還能有誰辦的到?」,然而蔣對自己組成的幕僚非常有信心,杜聿明提出「不好女色、不貪財、的高官到底追求甚麼,我這麼清廉也要為了養軍隊撈銀子」,但蔣介石怒回「難道國民政府高官和來要靠撈銀子,才能證明自己不是共產黨?」,即便後來第一場大戰戰敗,他也是繼續提升郭的官銜與職務。
※蒋介石下達「待機反擊」卻在《日記》批評「將領氣餒膽怯,只想逃命,不知廉恥,痛斥之」、「固守變成死守,死守成為守死」,這或許是蔣明顯甩鍋的一次明證。
三、重現岳家軍結局的美訓部隊
把美訓部隊拆開分進黃埔系,就像南宋把岳家軍拆散,原意是「全軍皆神兵護體」,結果卻是「全軍皆神經等死」。黃埔將領跟美訓軍官之間,一個主張「砲兵協同、機械化作戰」,一個講「待機反擊、聽蔣指令」,溝通起來簡直像美國人要和宋朝人一起玩《王者榮耀》,一邊喊「推塔!」一邊死守水晶,最後全線爆炸。這些新軍部隊雖受美援訓練或裝備被視為精銳,但在傳統黃埔系指揮下無法發揮作用,甚至還有紀錄指出空降的黃埔系將領沒帶過美系槍砲部隊的經驗。徐蚌之敗,並非單一陰謀或偶然,而是地理失勢(地利)、政治執念(天時)、將帥失衡(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正是《孫子》所謂「敗兵之道」的最佳註腳。
四、頒發抗戰領袖讓國感謝狀
解放軍十大元帥應當給蔣校長寫感謝狀,國共內戰4年,新一軍多次擊敗東北野戰軍導致戰爭拉長線,最後還是感謝校長把孫立人等人冷凍在台灣3年,並接受三大會戰戰前美系軍官許朗軒等人,請辭來台退休的決定。本來還能打出一點「美式陷陣營」的新軍部隊,徹底回歸「黃埔式待機」的黃埔精神。這場內戰原本真不知道要多拖幾年,老百姓得繼續被戰爭荼毒多久。然而蔣願意以讓國形式,解救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蔣校長不只是「末任讓國總統」,還是「四年最佳助攻獎」的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