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5912758895.jpg-(75 KB, 800x974)
台灣曾有過一群年輕人,因追尋理想而付出沉重代價。
1945 年戰後,隨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國府展開「肅清共諜」行動,大專院校與明星高中(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等)被視為思想管控的重點場所。許多建中學生因此遭逮捕、審訊,有的甚至被判以重刑。「1950 年台大哲學系案」、「1970 年成功大學案」等左翼案件,正是白色恐怖年代的縮影。當時只要參與讀書會、翻譯馬列著作,甚至僅僅討論社會主義,就可能被扣上「中共地下黨員」的罪名。
歷史的吊詭在於,國民黨對共產思想的嚴厲禁絕,反而讓「共產」成為禁忌的象徵。對青年而言,共產主義既是烏托邦,也是反抗的代名詞。在思想被壓制的年代,它的吸引力往往更強。
七十年後的今日,學生不再需要祕密傳閱地下文獻,而是能夠公開在社群平台高喊:「以民主方式推動共產黨執政」、「促進學校改革」、「傳播正確的共產思想」。這種語言的混搭,將民主程序與共產符號結合,既是對歷史禁忌的挑戰,也凸顯了當代青年對「假民主」的不滿。他們所抗議的,已不是單純的意識形態,而是校園裡日常的威權遺緒與資源不平等。
一、歷史陰影與「去中國化」論
東海大學陸研中心主任林子立指出,中國過去在全球設立孔子學院,藉當地言論自由之便進行統戰。將此經驗投射到台灣,他認為當前的校園共產風潮不能簡單視為學生惡搞,而應理解為一種可能被利用的滲透現象。林子立進一步主張:若要真正免除共產主義的吸引力,台灣必須完成去中國化與去威權教育,甚至在課綱上將「中國史」轉化為「東亞史」,以改變青年對「中國共產」的文化連結。
這種觀點其實延續了戒嚴後台灣社會的反思:對「中國」與「共產」的想像,往往不是來自直接經驗,而是透過教育制度與政治框架塑造而成。
二、應讓國家重新產生中國認同感
與此相對,國民黨內部則有人提出截然不同的解釋。立委游顥等人主張,青年對共產主義的好奇,正是因為台灣教育「去中國化」過度。他們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歷史事實」,若能透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縮短中國籍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年限,進一步推動「三通四流」交流,便能強化中國認同,讓青年不必以「共產」作為思想出口。
三、台灣共產學子的宣言
國民黨自稱反共,卻在雷震《自由中國》雜誌事件裡打壓自由派。早在陳映真時期,建中每個人都會唱社會主義歌曲,在 2025 年的今日,建中等校園出現的「共產黨」組織,卻是以社群帳號、學生自治的名義進行。他們高喊「還假於民」,提出將勞動節訂為全國放假,甚至新增小年夜、孔子誕辰紀念日、台灣光復紀念日為國定假日。
這些訴求看似天真,卻點出了台灣民主的矛盾:民主若只是投票與選舉的形式,而無法觸及生活、教育、勞動與資源分配,青年就會轉向另一套語言——哪怕是曾經被視為禁忌的「共產」。
要的民主,不是空洞的投票,而是實際的參與;不是被馴服的自治,而是能夠推翻不公的力量。
我們親身經歷的,是校園裡的髮禁,是升學主義的鐵鎖,是服儀規範下的屈辱。
我們看到的,是少數既得利益者壟斷資源,學生的聲音被消音,自治淪為裝飾。這不是民主,這是披著民主外衣的獨裁。
我們是共產學子,我們的理想就是把假民主擊碎,讓真正屬於人民與學生的民主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