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4312183937.png-(640 KB, 720x720)
【成績單出來了,但你知道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數嗎?】
前些日子學測成績單出來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心情是不是像坐雲霄飛車?
有的人鬆了一口氣,有的人卻暗自焦慮。
還有即將升國中、高中的爸媽,是否忙著糾結「公立還是私立」?
我懂,成績很重要,能不能進好學校,對未來確實有影響。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另一個更重要的東西——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性格。
這想法來自黑幼龍老師的《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2021年,遠足文化)。
▋成績只是起點,性格才是終點
先問大家:你覺得孩子考100分,人生就穩了嗎?
會考、學測這些數字,確實能開啟一扇門,但進了門之後呢?
黑幼龍老師說得一針見血:「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考試成績,而是性格。」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藏著大道理。
成績好,能進名校當然棒,但如果孩子沒自信、不會與人相處,出了社會照樣跌得滿頭包。
想想看,傳統教育總愛把孩子塑造成「乖小孩」。
小時候,我爸媽也常說:「聽話就好!」
結果呢?我朋友的小孩,從小被打罵管教,考試拿第一沒問題,但上了國中突然大反彈,叛逆到連家都不想回。
為什麼?
因為一直被壓著,自我沒機會長出來,青春期就炸了。
另一種極端,是現在的「直昇機父母」,什麼都幫孩子搞定。
我有個朋友的朋友,孩子都20歲了,還不會洗衣服,因為媽媽從小包辦一切,現在連找工作都得靠爸媽。
這種過度保護,養出的不是獨立的人,而是「大寶寶」。
黑幼龍老師是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長期推廣「慢養」教育,還開了「慢養父母班」。
他說,教養不是比誰管得嚴,而是幫孩子打造堅強的內心。
這本書集結了他的核心理念,讀完真的很受啟發。
▋「慢養」是什麼?別急著逼孩子
「慢養」聽起來很玄?其實很簡單:不要太緊張,不要太急。
黑幼龍老師說,父母得明白,孩子真正的財富不是成績單,而是性格。
比如自信、積極的態度,還有跟人相處的能力。
學校教的東西,畢業時可能就過時了,但性格卻能陪他們走一輩子。
我有個朋友,她女兒小學成績不好,老師說「這孩子沒救了」。
她急得要命,天天逼孩子補習,結果女兒開始討厭上學,還說:「讀書有什麼用?」
後來她決定放手,不再盯著成績,而是陪女兒找興趣。
沒想到,女兒愛上了畫畫,現在畫得有模有樣,還參加比賽拿獎。
她跟我說:「我才發現,原來逼她讀書,反而害了她。」
黑幼龍老師也提醒:提早逼孩子學習,讓他們討厭知識,畢業後從此不碰書,這才是最大的損失。
他說得好:「幫助孩子更有自信,態度積極正向,才是他一生最需要的助力。」
成績只是敲門磚,真正讓孩子成功的,是內心的力量。
▋人際關係,比課本更重要
除了自信,黑幼龍老師還強調一件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生最寶貴的資產。」
孩子將來的職場成功,多半靠「跟別人合作得好不好」。
但現在的孩子呢?3C玩太多,獨生子女又多,跟人相處的機會少得可憐。
很多孩子整天抱著手機,連跟同學聊天都覺得尷尬,遠來看,這種人際障礙,比考試不及格還麻煩。
我有個同事,學生時代成績普普,但特別會交朋友。
畢業後,他靠著這份「人緣」,在公司混得風生水起,老闆、同事都喜歡他。
他笑說:「我不會背書,但我會看人。」
這不就是一種聰明嗎?
反過來,有些高材生,書讀得頂尖,卻不懂怎麼跟人打交道,工作老是卡關。
人際能力,不是考試能教的,得從小培養。
▋自我管理,讓孩子走得更遠
「慢養」的另一個重點,是教孩子自我管理。
什麼意思?就是學會安排時間、保持學習熱情,還能抵抗誘惑。
比如,有一個鄰居的兒子,國中開始迷上電玩,整天不讀書。
媽媽本來氣得要砸電腦,後來決定試試「慢養」。
她開始跟兒子聊:「你喜歡電玩沒問題,但能不能先把功課做完?」
一開始孩子很不情願,但慢慢地,學會自己定計畫,玩遊戲前先搞定作業。
鄰居說:「我沒想到他能自己管自己!」
這就是「慢養」的魔法。
黑幼龍老師說,單靠責罵,孩子只會更叛逆。
與其硬管,不如陪他們一起成長。
抱抱他們、聽他們說話,給他們自信和溫暖。
就像種樹,急著拔高沒用,得慢慢澆水、施肥。
▋父母也在學當父母
說真的,沒人天生會當父母,這也是一門功課。
黑幼龍老師在書裡用15個叮嚀,分享他的教養智慧。比如:
• 「父母恩愛,帶給孩子一生幸福。」
• 「有開心的媽媽,才有開心的孩子。」
• 「自信,是生存的基礎。」
• 「讚美,是語言中的鑽石。」
書裡還有黑幼龍跟太太、孩子們的故事,超有溫度。
比如他怎麼陪孩子聊天、怎麼處理叛逆期,讀起來就像在看自己家的事。
他還提供十個問答,幫爸媽應對5G、AI時代的教養難題,像3C怎麼管、壓力怎麼減,實用又貼心。
▋性格,是孩子一生的花園
成績單出來,有人歡喜有人愁。
但我想說,別讓分數綁架了你和孩子。
黑幼龍老師提醒我們:教育的重點,是幫孩子種下自信、合作、自我管理的種子。
這些性格,會像花園一樣,慢慢長成他們的樣子——也許是堅強的橡樹,也許是溫暖的向日葵。
所以,放下焦慮,問問孩子:「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然後陪他們探索、犯錯、成長。
過程可能不輕鬆,但看到他們笑得自信,你會覺得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