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45997206223.jpg-(80 KB, 800x600)
憂兒少罹「精神疾病」被標籤化拒就醫 國教盟籲正名「神經多樣性」
為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國教行動聯盟今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與民間應推動將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以減少標籤化,並盼3年內能將就醫率由目前的2.8%逐步提高到15%,以接住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國教盟引述數據指出,台灣8到15歲兒少每4人中就有1人最近6個月受精神疾病困擾,但卻只有10分之1獲得醫療與支持服務,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盛行率接近10%,但僅有2%接受診斷,只有1%接受完整治療。這樣的落差,顯示大部分需求未獲滿足,情況令人憂心。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家長及教師普遍缺乏對ADHD等神經發展差異的正確認知,甚至因為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延遲或拒絕就醫。根據衛福部調查指出,家內受虐兒童近兩成具有ADHD或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但這些孩子常被誤解成「不聽話」,導致錯誤的管教方式如體罰與指責,形成惡性循環。
王瀚陽認為,政府立即推動3年內將就醫率由目前的2.8%逐步提高到15%,而具體方法包括盡快結合親善機構跨部門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檢核表、提高醫療資源及專業人力,並建立有效的醫療與教育轉介系統。
另外,衛福部與教育部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統一將醫療、教育與社福系統內對相關兒少精神疾病不夠適切的用語,全面改為國際友善且中立的「神經多樣性」用語,從源頭減少標籤化,創造尊重差異的社會氛圍。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舉例,過去台灣曾使用「痴呆症」這個名稱,但因為聽起來不尊重老人,所以後來改名為「失智症」,如日本也早在2004年就改稱「認知症」,香港更是經歷了改成「腦退化症」,近年進一步調整為「認知障礙症」。
甄瑞興指出,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稱為「自閉症」、「過動兒」或被貼上「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更造成拒絕就醫或排斥治療,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在國際上,應將這些名詞改用更中性、友善的「神經多樣性」,藉此幫助家長與孩子更能接受並認同他們獨特的個性與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