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96051
光一個要蓋所謂乾式儲存場就是個大問題了......
擁核的人都說核電便宜
但把核廢料的推護費直接算到電費上
核電只會越用越貴而已
因為核廢料只會越用越多
就算你停用了
你還是要繼續花錢在處理這批廢物身上.....
台灣建造核廢料的乾式儲存場成本的難度多大?
ChatGPT 說:
已思考 52s
簡短結論:就「錢」與「難度」來看,台灣在核廢料(較準確地說: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場的建造,屬於「數十億到百億元等級的長期工程」,技術上可行但行政法規、地方協調與耐震安全設計使難度偏高。以下拆開說明重點與目前進度。
成本面(為何動輒數十億~百億級)
核心硬體與土建:成本最大宗來自乾貯系統本體(密封鋼筒/護箱、混凝土護箱或室內建築)、吊掛與運輸設備、輻射防護與監測系統,以及耐震等級的土建工程。台電的公開資料雖未逐一揭露單一場址的精確總價,但工程內容與規模可見其為大型資本支出。
台灣電力公司
數量規模影響:以核二廠為例,規劃室外乾貯設施採用NAC設計的乾貯筒27筒,每筒可裝87束用過燃料(合計約2,349束),規模越大,設備與建築成本等比上升。
台灣電力公司
歷史媒體估算(僅供量級參考):早年若全面改採金屬桶模式,台電內部評估「相關成本將超過新台幣100億元」的說法曾被媒體引用(2016年報導,政策/設計已多次變動,僅能當作量級參考而非現行預算)。
Yahoo新聞
後端基金脈絡:乾貯只是「核燃料後端」的一環;台電以專款(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長期提撥,整體包含除役、貯存與最終處置。近年評論整理2023年核定版本指出,後端總額估計約4,774億元,其中高放最終處置約1,314億元;這說明乾貯/最終處置涉及長期且龐大的財務承擔,但並非單一乾貯場成本。
TCAN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opinion.cw.com.tw
難度面(技術可行,但「行政+社會」更關鍵)
法規與地方協調:最大難題常不在技術,而在地方政府核定、土地/水土保持計畫、環評與行政訴訟/調解等。核一乾貯多年卡關,即因水保計畫核定問題;2024年新北市與台電達成和解並完成核定,才解套。這些延宕直接拉高時間成本與間接費用。
中央社 CNA
新北市政府
環境資訊中心
耐震與安全設計:台灣地震頻繁,設計須符合高標準耐震要求與輻射防護規範(密封鋼筒+混凝土護箱、自然對流散熱),設計審查與驗證週期長。台電的技術說明與Q&A可見其設計與國際標準對齊,但也代表前期工程/審查工作量大。
台灣電力公司
+1
除役時程相依:乾貯往往是反應器燃料退出與後續除役的關鍵路徑之一,乾貯場若未完工/未取證,會拖累整體除役時程,形成「時程壓力→協調與成本壓力」的連鎖。核二廠除役工程就把室外乾貯視為關鍵里程碑。
世界核新聞
目前台灣的實際進度(2024–2025)
核二廠(新北萬里):2025年初官方與國際核能新聞皆指「室外乾貯」已開工,規劃27筒、每筒87束;土建預計在台灣「115年」完成(民國紀年;約2026–2027年取得完整土建),後續待營運許可。
台灣電力公司
世界核新聞
核一廠(新北石門):水土保持計畫變更設計案已在2024年5月10日獲新北市核定,解決多年卡關;後續仍需依核定圖說施工與取證。
新北市政府
中央社 CNA
小結:怎麼估「成本/難度」
成本量級:單一乾貯場屬大型資本工程,依設計型式(室外混凝土護箱 vs. 室內乾貯建築)、筒數、耐震等級與在地條件,總額可能落在數十億到百億元等級;具體數字需看台電當期採購結果與核定設計,現行公開資料多為技術/進度,較少公開逐項總價。歷史媒體曾提到「若全面改金屬桶超過百億」的估算,但非當前定案。
Yahoo新聞
難度評估:技術風險中等、合規與社會風險高。技術上已有大量國際經驗;但在台灣,地方核定、司法/行政程序、工期延宕與地震高標準,往往是難度與成本的主因。
環境資訊中心
新北市政府
台灣電力公司
如果你要更精準的金額,我可以把你關心的場址(核一或核二、室內或室外方案)與期程、筒數等假設列清楚,按國際乾貯單筒造價區間與台灣土建/耐震係數來做一版「區間估算表」,並把來源一併標註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