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指出,有業者正透過招待與遊說國會,意圖為中國電車龍頭比亞迪進入台灣市場鋪路。
這不僅是一則商業新聞,其背後牽涉的巨大風險,需要每一位關心台灣的人們嚴肅看待。一項可能衝擊數十萬人生計與公共安全的重大決CUE,不應在幾場飯局中被輕易決定。
在歡迎任何新品牌前,我們必須先正視其潛在的問題:
首先,是財務結構的風險,這關乎消費者的長期保障。
一家企業的財務健康,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長期保障。比亞迪的財報顯示,其流動負債高於流動資產1254億元,代表其營運高度依賴短期融資與對供應商的延遲付款。我們必須思考,在這種高風險的財務結構下,車商承諾的數年保固、零件供應與售後服務,能否得到確實保障?當企業面臨財務壓力時,消費者的權益往往是第一批犧牲品。
然後,是品質管控的爭議,這直接衝擊公共安全。
銷量快速成長的同時,比亞迪在全球市場也伴隨著品質管控的爭議。從部分海外市場傳出的車體鏽蝕、組裝公差大、車載軟體不穩定,到因零件瑕疵可能引發安全風險而進行的召回,這些都是警訊。汽車不是一般商品,它的品質直接牽動駕駛、乘客乃至所有用路人的安全。任何品質上的瑕疵,都可能成為公共安全上的潛在危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產業與國安的雙重衝擊。
挾帶國家高額補貼的價格優勢,比亞迪的進入,勢必對台灣數十年建立的汽車產業鏈(從製造、零件到後勤維修)造成毀滅性的不對稱競爭,影響數十萬家庭的生計。同時,智慧電動車作為移動的數據蒐集中心,其資料的流向與使用,已是歐美先進國家高度警惕的國安議題。這同樣是我們必須審慎評估的一環。
是否開放一個新品牌,從來不只是「讓市場多一個選擇」這麼簡單。
它是一項牽動消費者權益、公共安全、產業發展乃至國家安全的複雜決策。我們需要主管機關更透明的資訊、更嚴格的把關,以及對台灣社會最全面的衝擊評估。
這一切,都遠比一場飯局的份量,要沉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