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5345001116.png-(4795 KB, 2048x2560)
法國國王一生灌腸2000次,英國女王在舞會上當眾灌腸。是什麼原因讓歐洲貴族們沉迷至此,就連埃及法老也不能免俗。難道灌腸有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好處嗎?
灌腸在凡爾賽宮不是隱私,是日常程序,圍觀者包括親信、仆人、貴族,甚至外國來使。
銀質的灌腸器精雕細琢,放在軟墊上托進國王臥房。
裝藥液的不是藥匠,而是香水師,專門調和蜂蜜、牛奶、玫瑰花水等香料,把氣味遮干凈。
誰伺候灌腸?地位高的不一定能碰這活兒。必須是國王信任的御醫,或特許內侍。
只要動作慢一點,分寸不對,下一刻就可能被趕出宮廷。
凡爾賽宮有記錄,某年御醫安托萬失手讓藥液噴出,直接被貶去鄉下,一輩子再沒翻身。
誰發明了這套儀式感?答案在法國醫學那套“體液平衡說”。
17世紀的歐洲,醫生普遍相信人體由四種體液構成: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
只要哪一種不協調,人就會得病。排毒、放血、灌腸成了上流社會最流行的三件事。
灌腸最初只是醫療手段,結果越用越上頭。
到了路易十四手里,已經變成一種展示權威的方式。
他公開宣布:“我愿以每日潔凈之身統治神圣法蘭西。”這話傳出去后,貴族全學了,巴黎城每天早晨灌腸的人,比洗臉的還多。
灌腸這件事,從來不是法國的專利。英國也玩,而且玩得更隱秘、更講儀式感。19世紀的倫敦,《家庭健康雜志》寫過一段內容,讓人啞口無言。
維多利亞時代的貴婦在舞會前會集體灌腸,理由只有一個:身段不能出錯。
緊身胸衣勒得死緊,吃東西之前必須清空腸道。
一些貴婦甚至會在宴會前兩小時,到“灌腸沙龍”接受快速排毒。
有些貴族小姐中途還會偷偷退場,再回來精神煥發。
倫敦西區有家“埃莉諾夫人私人診所”,專門為女貴族提供灌腸服務,還打出廣告:灌腸即優雅,凈化伴香氣。
別以為灌腸只是近代貴族的奇癖,這股風早在幾千年前就刮到了尼羅河。
埃及的紙草書文獻,像《伊伯斯紙草書》《史密斯紙草書》,全都詳細記載了灌腸方法與用途。
法老專設“肛門牧師”,每日為王灌腸,認為可以驅除惡靈、清理邪氣。
考古隊在圖坦卡蒙陵墓發現過一組青銅制灌腸管,長達40厘米,內部殘留有植物性發酵物。
專家分析,這是一種古埃及人常用的“凈腸液”,配料包括棕櫚酒、麥粥、無花果汁。
灌腸不是治療,是祭祀、潔凈、登基之前的儀式。
往西看,希波克拉底強調“疾病根源在內臟污物未排”,蓋倫則認為“定期清空腸道是保持精神清明的關鍵”。
羅馬的貴族在酒宴前必須灌腸清腸,否則視為失禮。
誰最講究這套?羅馬皇帝尼祿,公開要求朝會前所有宮人排空腸道。
到了中世紀,灌腸技術逐漸精細,器具從蘆葦進化到金屬噴筒,最后成了裝飾性極強的銀殼灌腸器。
法國楓丹白露宮就收藏著一款由路易十五定制的“皇家灌腸寶盒”,外殼鑲有琺瑯畫和微型翡翠,總重量超過1.3公斤。
到了18世紀,貴族間還流行“灌腸下午茶”。
賓客圍坐,桌上一邊是茶點,一邊是藥液。
藥液里有蜂蜜、橄欖油、香薰水,有的甚至加點酒精。
邊喝茶邊等仆人送來灌腸器,場面安靜、優雅,毫無尷尬感,誰不來,反倒被認為身體骯臟、沒教養。
那時候的上流圈子,有一整套關于“灌腸審美”的標準。
比如藥液溫度必須控制在38攝氏度以內,器具須為銀質或琺瑯銅制,注入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
貴婦們在灌腸時還得聽舒緩音樂,窗邊掛香草束,強調放松心神。
19世紀的奧地利還出版過一本《內在潔凈指南》,主打對象就是中產階層。
封面寫著:擁有干凈腸道,才能擁有貴族靈魂。
全書介紹40種灌腸配方,什麼馬鞭草水、薄荷茶、蘋果醋、白蘭地通通上榜。
現代人看了覺得荒唐,當時的人覺得合理、時尚、甚至高貴。
灌腸變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我比你懂身體”的表現,而且不僅限于貴族圈,連教會也跟風修訂修道士健康守則,推薦每月進行一次灌腸。
有人以為這玩意過時了,錯。
20世紀初,歐美貴族家庭還有“家庭灌腸器”常備在浴室角落。
一些早期好萊塢女星、紐約社交名媛,還拍過灌腸教程廣告,宣傳“純凈如初、儀態煥然”。
美國第一位“灌腸療法大師”本杰明·摩爾還辦起了巡回演講,把這套舊法包裝成“新時代醫學”。
到這時候,灌腸已經不只是醫療手段,而是社交禮儀、生活哲學、宮廷政治、個人信仰的綜合體現。
背后的邏輯只有一個:誰控制了身體,誰就掌握了等級、身份和秩序。
如果說當初法老們是為了通神,路易十四是為了權威,維多利亞時代是為了優雅,那這股風氣為何能延續三千年?
原因只有一個:信仰身體,等于信仰權力。
參考資料:
《路易十四與凡爾賽宮廷生活》,作者:菲利普·曼塞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