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37881547897.jpg-(50 KB, 555x450)
特務頭子領軍,情報戰線網羅臺灣
時間回到 1945 年 9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不久,一艘前往臺灣接運戰俘的美國軍艦在基隆港緩緩靠岸。船上有兩位自稱為上校的中國人,但真實身分其實是國民政府「軍統局」的特務──顯然在正式接管臺灣以前,情治系統已率先登島,佈建情報網絡。
軍統局的全名是「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最初為 1930 年代初期成立的「特務處」。對日戰爭期間,這個神祕組織由傳奇人物戴笠領導,逐漸發展為蔣介石政權最龐大的特務諜報機關,執行情報蒐集、暗殺、反間等各項祕密任務,同時防範敵方間諜的潛伏滲透。
當時的臺灣作為「敵方」領地,以及日軍展開南進的據點,自然也是重點偵查目標。1941 年,軍統局開始對臺展開情報偵蒐,設立專門的單位與訓練班,招募地緣關係相近的閩人、粵人成為特務,但尚未取得很好的進展。
待到二戰結束,軍統局才正式抵臺設立臺灣站。然而,在戰後初期,臺灣還有許多不同系統的特務組織,比如中統局(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警總(警備總司令部)調查室與第二處、憲兵第四團特高組……等等。這些情報單位互不相謀、甚至互相掣肘,形成了複雜的情報體系。
臺灣保密局成立,吸收在地特務
1946 年 8 月,由於輿論在戰後大力疾呼「取消特務統治」,蔣介石不得不將軍統局縮編為「保密局」,移轉出軍事國安、警察等業務,只專責各黨派的黨政情報工作。
保密局臺灣站也由林頂立擔任首任站長,展開情偵業務。然而,臺灣才剛剛脫離日本統治,特務機關是如何進行組織運作?又如何佈建臺灣在地的情報系統?
從口述資料顯示,初期因為毫無地方網絡基礎,運作相當艱困。因此,除了陸續渡海來臺的情報人員,情治組織也開始吸收在地成員,特務群體的隊伍日益壯大。
當中代表性的例子是許德輝。他原本是地方角頭流氓,進入特務系統後,便持續運用地方關係,祕密吸納各式社會人士,潛伏安插在不同行業角落,比如酒家、茶室的工作者。後來在二二八事件,許德輝也扮演非常關鍵的「間諜」角色。
二二八事件中的情報傳遞
林正慧提到,當時臺灣的特務以情報蒐集為主。以保密局為例,在臺灣本島多縣市、澎湖都設立「組」,組之下則有「通訊員」、「運用人」(類似俗稱的線民)等基層特務。他們蒐集的情資,透過組、站乃至於南京保密局本部,一層一層往上呈送。篩選後的「重要」情報,最終傳遞到蔣介石眼前,成為決策參考。
從這個角度來說,特務組織在臺灣近代史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 1947 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根據已揭密的檔案,特務系統對當時臺灣局勢的危急性,或許有誇大的嫌疑,包含在軍隊抵達臺灣當日,便立即回報「情況萬分緊急,有隨時失陷可能」。他們上呈的報告,很可能影響了中央政府派兵鎮壓,以及後續一連串「清鄉」的決定。
檔案內容也顯示,臺灣站的通訊員佈下天羅地網,全面監控。不只在二二八當下,事件趨平息的中後期仍強力蒐集「叛亂」情報,四處舉報有嫌疑的逆黨分子;不同派系的特務系統,也趁機整肅異己,相互鬥爭、爭奪資源。情報網羅之密集激烈,甚至還會發生「互相踩線」,舉報到不同情治系統的「自家人」!
「退休」後的特務們去了哪?
除了解開二二八事件中的情治組織、化名之謎,林正慧也考察比對大量檔案,循線追索事件落幕後,這些特務們去了哪?做了什麼?是否仍以不同身分潛伏,扮演威權領袖的耳目?
她將曾參與二二八事件的特務整理成一份名單,蒐集各種史料,為每個名字建構「履歷」──包括這些特務的掩職與轉職。「掩職」指的是在職期間檯面上的公開職務,藉此掩護特務身分;「轉職」則是他們脫離情治機關以後的生涯發展。
林正慧表示,常見的掩職,一是縣市政府、省政府的各層級公務員,戰後情治人員普遍會以政府機關來掩職。另一大宗則是媒體業,這或許是因為記者調查訪問的工作性質與情報員相近,方便掩護任務。例如:1947 年林頂立籌辦的《全民日報》,旗下許多記者都是保密局的通訊員。換句話說,整家報社幾可看成是情治單位的掩體。
特務群體的轉職,則顯得相當多元,舉凡國大代表、縣市首長、議員、警察局長、報社發行人、戲院老闆、宗教領袖,各行各業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你會忽然發現,這些人就存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林正慧指著林頂立的名字說道:「1972 年的報紙還把他列入『最有影響力的 280 位臺灣企業領袖』,誰會想到他在二二八事件裡是這樣一個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