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6903211997.jpg-(221 KB, 1265x338)
若將視野從戰場前線延伸至後勤與外交層面,更能看清誰才是真正支撐中國抗戰的力量。國民政府在戰爭期間承擔的不僅是激烈的會戰,還包括龐大的社會遷徙、工業重建與國際協調。自1937年起,大批工廠、學校與科研機構西遷至四川、重慶,確保了國家的持續運轉與戰爭供應鏈。這些舉措既維護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秩序,也使得中國能夠長期抵抗外來的軍事侵略。
外交舞台上,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出席開羅會議與舊金山會議,與美國、英國等主要同盟國並肩,參與戰後國際秩序的設計。中國之所以能獲得戰勝國地位與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並非來自政治宣傳,而是源於國軍持續抵抗侵略的實力與犧牲。這一點,放在國際史料與盟國檔案之中,都有清晰的印證。
在海外作戰層面,中國遠征軍深入緬甸,於仁安羌解救被包圍的英軍,並在1944年協同美軍攻下密支那,保障了從印度通往中國的戰略補給線。這不僅是中國的勝利,也是全球反對軍事擴張與殖民暴力的一部分,象徵著中華民國在保衛自由與人類尊嚴的戰爭中,承擔了與同盟國相稱的責任。相對而言,中共部隊的游擊活動雖卻僅在後方擴充領地,並無能影響國際戰略格局的實質成果。
因此,若從軍事承擔、社會動員與外交成果三方面綜合觀察,可以確定:真正撐起中國抗戰的,是中華民國與其所領導的國軍。今日若要銘記歷史,應當還原這一事實,把榮譽歸還給那些在為自由與國家存亡奮戰中倒下的將士,而不是後來透過政治宣傳重塑敘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