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4948911338.jpg-(735 KB, 2048x1536)
近代常講南北戰爭解放黑奴,但有人真的理解美國藍紅對立,本身就是「南北戰爭的遺毒」,雖然今天美國歷史把解放黑奴跟南北戰爭,包裝成19世紀共和主義崛起解放奴隸制的轉捩點,但事實上在部分南方學者眼裡,它是「霸權主義」跟「帝國中心」催生的歷史,更是近代南北發展不平衡的一項遠因。
不是解放是驅逐與殲滅
1860年威廉·西沃德(William Seward)代表林肯競選時表示將為白人開放印第安領土,招來了切羅基人對北方人的厭惡。這些都「加深了南方與部分印地安部族的合作可能」。林肯在1862年時,協議美國殖民協會(American Colonization Society, 1816),推動將解放的黑奴移居非洲(成立利比里亞)。即便南北戰爭開打,林肯還是與巴拿馬、海地、英屬宏都拉斯(今伯利茲)等地談判,作為黑人移民地點,試圖將黑人全面趕出美國,這也是為何這些地方黑人比其他美洲國家更多。
被林肯的政治需求所出賣的法令
1861年3月4日頒布柯登修正案(Corwin Amendment),明文保護州內奴隸制不被聯邦憲法廢除,只要南方願意留在聯邦。1863年發布《解放奴隸宣言》的林肯,思想上並非有重大轉變,而是英法兩國協調總統支持廢奴(啟蒙跟人權主義潮流)來提供貸款,是戰爭與國際政治現實推動林肯從「聯邦優先走向廢奴優先」,1865年的第十三修正案「保留刑罰意義的奴隸」並宣布廢奴。
戴維斯並非一開始就贊成脫離聯邦,他早期在參議院與公開演說中還呼籲維護聯邦,直到1861年才轉向支持分離。當時不論人口總數、鐵路總里程,北方聯邦都是南方邦聯的3倍,工業產值更是高達9倍,南方邦聯有許多將軍不願意下令攻擊北方聯邦,是想避免北方更嚴苛的軍事報復,在這場戰爭中南方的高級將官幾乎都是戰死跟處刑,其中南方有3成的人口都是黑奴,羅伯特·李試圖推動武裝黑奴爭取自由,來換取黑奴協助南方的機會。
戰爭促使美國完成中央集權
南北戰爭使北方建立了中央官僚體系與正規軍,取代殖民地時期的州自主與民兵模式
1862《法幣法案》:統一貨幣。
1862《所得稅法》:建立全國稅收制度,取消地方稅收權。
1862《宅地法》:提供開荒者土地,合法化對外族的戰爭與驅逐。
1863《徵兵法案》:徵召200萬軍隊。
1863《國家銀行法》:凍結非美國公民商會與銀行,包含原屬墨西哥的華人商會。
在美國記憶中,這段歷史象徵著南方「反對廢奴、中央秩序、自由勞工」的立場。
北方過剩的兵力去哪了
南北戰爭時期,印地安切羅基人活躍於跨密西西比戰區和西部戰區。切羅基人與南方聯盟國結盟,以求募集資金,並最終能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最後的印地安戰爭,就是起源於北方在完成「統一度量衡」後,具有高效率的行政與稅收,開始全面清掃印地安領土,所有參戰者可以依據1862宅地法案(Homestead Act)取得心征服得土地,也藉機提供了美國人向西部擴張得動力。政府更於1867年起停止了對蘇族的食物補給,並且將他們賴以維生的野生動物驅離,緊跟著頭目瘋馬和紅雲的投降,確定美國政府戰勝印地安的結局。
美洲第一個廢奴是海地革命戰勝拿破崙
法國大革命後,1792年4月4日,法國賦予「自由的有色人種完全公民權」。因此美國相法國貸款時,法國政府的條件就是廢除黑奴而不是驅逐黑奴。1793年,法國駐聖多明哥民事專員和法國廢奴主義者萊熱-費利西泰·松托納克斯和艾蒂安·波爾韋雷爾發布了現代世界第一份解放奴隸宣言《雨月法令》,並在之後的拿破崙聖多明哥遠征,海地政府擊敗法軍換得1804年法國政府承認獨立,拿破崙在歐洲得不可戰勝本質是一種近代中心史的修正,拿破崙在埃及跟美洲的作戰都是失敗的。當時英國的「克拉珀姆派」推動殖民地人權,也迫使英國政府宣布奴隸貿易是非法,僅在英國禁止而非大英國協,1937年英國才全面禁止國協內部的奴隸買賣。1948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宣布奴隸制非法,最後一個廢奴運動則是到1981年以後才完成。
拿破崙與英國打輸土著並非偶然
19世紀戰爭仍以冷兵器與早期火槍為主,火藥消耗規模有限。
美國軍隊:劍術普遍低劣,依賴布伊刀、刺槍術,第一次系統化就是靠南北戰爭。
歐洲:有系統化的軍刀劍訓練(Maître d’armes),印度、阿富汗則有設立配戴印度彎刀的錫克軍團。
祖魯軍制:沙卡·祖魯改革軍制,征服四方引發「Mfecane非洲大遷徙」,在伊散德爾瓦納戰役以牛角戰術殲滅英軍,而海地革命同屬此類非歐洲擊敗殖民列強的例子。
1864年彼得斯堡圍城戰的Crater爆破,是用約 3,600 公斤黑火藥,不是用現代硝化甘油的炸藥,戰場大規模軍用火藥要等到美西戰爭(1898),19世紀末,工業革命完善、後膛槍與現代炸藥大量投入,歐洲列強才徹底壓制殖民地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