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44526427221.jpg-(14 KB, 225x225)
幾天前我看到 Tank 到中國同時換心肝兩器官的新聞,非常震驚(震驚是在於對器官移植有一點皮毛瞭解,我認為這預後恐怕可疑)。身為一個小時候喜歡他的(不是很忠誠)歌迷,打開 spotify 重聽不知多久沒聽的「專屬天使」,一下子就關掉了,本來溫暖的歌詞在那個瞬間感覺居然如此可怕。接下來幾天的發展更完全超過了我本來的知識,當「嬰兒腎」這種從沒聽說過的東西進入視角,跟著醫界網友的腳步看了一些被挖出來的期刊論文,真的是不敢相信怎麼可能有人做得出這種事。
醫學不是我的專業,我只想說一個這幾年我作兒童性教育的過程中,遇到的極低週數早產兒。
那是在不小室的性教育遊戲場導覽課,學齡前的孩子的課,我用球池、攀爬網、地上的兔子頭、天竺鼠車車、懶骨頭、精卵抱枕玩偶等等等設施跟孩子們介紹「小寶寶是怎麼來的」。我也會讓孩子們看 1:1 的初生嬰兒模型,以及如附圖的胚胎發展歷程模型,具象化地跟小小的孩子說明「一顆球跟一隻蝌蚪,要怎樣變成你?」
這個課上了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孩子們超級喜歡,每次拿出這個模型,孩子們為了湊近看,幾乎都要黏到我身上了。我會跟他們介紹 38 週頭朝下的胎兒就是可以出生時的樣子,還有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喔,22週的胎兒(請看附圖的 foetus 22 weeks),是現在我們能救活的,最小最小的早產兒,也就是說,22週就是一個「需要科學儀器協助生命運行,但脫離母體有可能存活」的關鍵週數。
更不用說 29 週了。
大部分時候爸爸媽媽和小孩們只是覺得很神奇,那一場有一個從一開始就熱情參與、熱烈回答我的問題的小男孩,他的個頭看起來大概是三四歲,可是不管語言能力或知識量都遠遠超過這個年紀,我內心以為「哇遇到一個發展進程比別人快的孩子」,沒想到介紹到 22 週胎兒時,他興奮地說:「老師,那是我!我就是 22 週出生的!」
連我都好興奮喔。我跟他說:你好厲害喔!你是我第一個遇到的 22 週小孩,以前我只有看過更大週數的早產兒。我抬頭看孩子的媽媽,她也對著我笑。我問孩子:「你現在幾歲了?」五歲。我心想「怪不得表現得這麼聰明,因為不是三歲XD」我說「我以為你更小一點」,孩子沒聽懂我說什麼,他說:「那是我小時候才那麼小,我現在長大了。」
🤣
孩子的課上完,下半場換跟家長聊,所有人要離開前 22 週小男孩又跑過來依依不捨地摸那個 22 週小胎兒模型,我跟媽媽寒暄「我覺得好厲害!小時候孩子跟大人都很辛苦吧,但他長得真的好好。」媽媽露出非常開心溫暖的微笑。
我一直記得這個開心的小事。這是醫療技術發展讓人覺得充滿希望的地方,醫學現場可能無從得知,專業人員只看得到那個「必須掙扎著才能活下來」的階段,但後來看到這個孩子的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出當時醫護是怎樣努力而珍惜地照顧這個生命。
但絕對不是用別人的命來續自己的命。技術不是只有技術,倫理才是重要。
但願台灣的孩子永遠不會有需要擔心這種事的一天。大家快去連署第二階段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