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1878748611.jpg-(674 KB, 1970x2678)
“基督教網紅”
另一些被成為“基督教網紅”(Christfluencer)的人,以宗教之名限制婦女權利,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
“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嘗試。大致意思就是:壓迫女性不是我們的錯,因為上帝或耶穌這麼說的,或者認為女性低於男性是因為生理原因,所以只能有少數男性伴侶,只能這樣或那樣,”維特沃說。
越來越多的女性也接受了這種觀點。“給他做個三明治”(Make him a sandwich)成了女性在網絡上用來表達對男性至上主義和性別“自然秩序”認同的一個關鍵詞。
“這些女性經常強調,選擇過這種依賴型的生活是她們自己的意願,這無可厚非。如果一個女人說,‘我想做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在家做飯帶孩子讓我感到滿足’,那當然很好。女權主義者長期奮鬥爭取的就是這種選擇的權利。”維特沃說,不過問題在於,當女性空間主要限於家庭時,她們就會從公共生活中消失,無法參與塑造(政治)決策和進程。
很多認同男性圈子觀點的女性,也創建賬號推廣她們的生活方式,並宣稱這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凡是不這麼做的女性,都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簽,被告知需要接受治療。和以往一樣,女權主義被描繪成一種疾病,”維特沃說道。
“在德國,你們什麼都有了”
維特沃本人也活躍在網絡上,定期發布德語視頻,主題是女性之間的平等與團結。她以簡潔犀利的風格,並不乏幽默地批判性分析了父權結構和網紅們如何在社交媒體上散布厭女內容。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她的觀點。有人評論說:“在德國,你們什麼都有了”,以此來回應德國女性的權利問題。維特沃指出,統計數據顯示,在德國,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名女性死於現任或前任伴侶的暴力。
針對她的批評不僅來自男性,也來自女權主義陣營。
“對某些人來說,我不夠激進。比如,我不認同‘4B運動’(起源於韓國的女權運動,指女性不婚、不育、不戀愛、不與男性發生性關系,編者注)。……這跟結婚不結婚無關,而是關乎女性擁有選擇權和自主決定權。女性和男性並非完全相同,但他們的價值是平等的。”
厭女運動日益盛行,構成了巨大的危險,TikTok 和 YouTube 等平台為其提供了完美的滋生土壤。一些網紅將充滿毒性的男性氣質包裝成生活指南,並將仇恨偽裝成“真理”。年輕男性尤其容易受到其影響。社交媒體正在塑造一股新的厭女敘事的浪潮,這可能埋下嚴重的社會矛盾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