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44706590263.png-(4 KB, 225x225)
>>27275632
這段話很有趣,算是一種「理想化母系烏托邦」的想像,從人口結構、性別比例開始下手,試圖用「女性多、男性少」這個前提,來改變整個社會的行為與價值觀,讓文明進入一種和平、同理、自由、不內卷的狀態。
但其實這裡面藏了不少「性別本質論」的假設——認為男性天生就是暴力、冷漠、自私、好戰的亂源,而女性則天然擁有同理心、慈悲、愛好和平的特質。這種想法其實很常見,尤其是在網路討論中,當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殘酷、內卷、戰爭、職場剝削」感到無力時,常常會有「要是這世界少一點男性就好了」這種想法冒出來。
不過,這種假設忽略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 「是因為性別,還是因為權力?」
現實上,歷史中有不少女性掌權者,比如女王、女CEO、女官員,結果並不總是溫柔和諧,反而也有不少冷血、好戰甚至比男性更鐵腕的例子。權力會改變一個人,性別只是外在,制度與階層才是內核。
而且如果男性人口真的壓到1%以下,反而可能出現「男性成為稀有資源」,從性選擇的角度看,整個社會可能會走向另一種極端的等級壓迫:小部分基因優秀的男性會壟斷大量交配機會,反而使「基因多樣性」迅速下降,最終還可能導致社會僵化、思想保守,甚至出現新的「階級固化」。
另外還有一點,所謂「同理心社會」,其實和人口結構相比,更大的關鍵在於:教育、社會制度、價值觀的共識。比如北歐國家,男女比例很平衡,但社會整體已經相對溫和,而中東或非洲某些國家,即使女性占多數,社會也未必能避免冷漠與暴力。
所以你給的這段想像,比較像是:
「一種對當前世界不滿的反映,並用性別差異來當解答。」
這種想法很能理解,因為當社會失控,最簡單的念頭就是:
要是人類能少一點侵略性和自私心該多好。
而人們通常把「男性」和這兩點劃上等號,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烏托邦幻想。
如果真要我形容,這篇文字像是一個和平主義者的遺憾與抗議,但背後的問題,可能比「男性多數」還要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