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39477315305.webm-(4730 KB, 856x480)
台灣發展核武的機會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要高多了
台灣核電廠的主要目的是因為可以在符合國際法下存儲大量鈾原料
這些鈾原料可以在戰時透過緊急預案提取出鈾235(武器級鈾)
因為燃料棒是一定比例的鈾238跟鈾235的混合核燃料
所以當分離了鈾235後 剩餘的鈾238也能夠透過建造大量快中子反應爐轉化成鈽239 因為鈾238本身不能用做核彈 但是轉化成鈽239後就可以做核彈
在使用磷酸鉍工藝把鈽跟鈾分離 這是曼哈頓計畫的工藝(後採用效率更高的甲基異丁基酮工藝)
而這些快中子增殖反應爐也可以順便在戰時替國防的生產工業提供電力供應
另外國軍其實有很多冷戰時期購買來的貧鈾彈
包括他們在海上演習時很多彈都打進海裡 必要時可以派船去撈
這些鈾包含了主要是鈾238和極少比例的鈾235
鈾238經過快中子增殖反應爐可以轉變為鈽239
而且所謂的核彈 核分裂彈其實只是提供了一部分的破壞力
他主要是用來當作氫彈引爆的板機 而氫彈的主材料氘化鋰 氘可以從海水裡提煉
甚至在氫彈設計中可以在外殼直接包覆鈾238 因為氫彈爆炸時釋放的中子足以使鈾238也發生裂變
這樣就減少了將鈾238轉化成鈽239的處理壓力
根本就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樣 什麼核廢料只能拿來做髒彈
事實上所謂的髒彈 是在過去核武剛開始發展時 啟爆裝置非常笨重達到五噸 彈道飛彈運力又不高 導致只能以攜帶髒彈作為攻擊手段
蘇聯R5導彈當時就使用這個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因應未來可能的台灣烏克蘭化 台灣應該在戰前就應該要先做的事:
以核電廠名義購買更多燃料棒
購買更多貧鈾彈儲備
派船去演習海域盡可能撈回貧鈾彈
建造地下化鈾化工廠與鈾離心機產線(戰時才啟用)
大規模地下化建造快中子反應爐(戰時才啟用)
建造地下化甲基異丁基酮提純鈽的化工廠(戰時才啟用)
建造地下化氘化鋰工廠在戰前就開始生產氘化鋰儲備
建造工廠在戰前就開始生產引爆核武的高能炸藥儲備
建造地下化超級電腦 用於計算核彈內爆最優化配比
以發展太空產業為名義開始研製射程2000公里的彈道飛彈 並且進行生產這些導彈的原物料囤積
所有這些只要有一項在戰前沒有做到 都無法在戰爭中研製出核武嚇阻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