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版面][重新快取]
檔名:1751348526082.jpg-(16 KB, 300x164)
16 KB
無題無名2025/07/01(二) 13:42:06.138 ID:gLjTyY8ENo.28109119del
法媒:共軍實力仍落後美軍 腐敗與「清洗」恐自削力量

Breadcrumb
國際
文/中央社
發布 2025.07.01 08:46

Facebook
Messenger
X
Threads
Telegram
LINE

留言

播放
圖為解放軍遼寧號航空母艦。(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中央社提供
圖為解放軍遼寧號航空母艦。(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中央社提供


法國「重點週刊」一篇比較美、中軍力的分析指出,儘管解放軍在許多領域取得技術進展、加速追趕,也在社群媒體上吹捧宣傳,但軍力仍遠落後美國,且共軍腐敗與「清洗」更自削力量。然專家示警,台灣不可志得意滿、故步自封。

「重點週刊」(Le Point)近日推出特別專刊「軍力現況」,解析全球戰事與盤點軍力,其中一篇聚焦美國與中國真實的軍事實力差距,並進行詳細分析比較。

現正最夯:專論》「大罷免」烽煙四起 國民黨等著收屍罷!

中國常於社群媒體上展現軍力,也不放過任何慶典大秀肌肉,高調曝光第六代匿蹤戰機「殲-50」等武器。

專文指出,解放軍官方預算在20年間增加近10倍,將於2025年達約2200億歐元(約新台幣7.5兆元)。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2017年「連任」時,誓言要在2049年中共建國百年時,成為「世界級軍隊」,徹底顛覆與華府的權力關係。不過目前為止,外界對此仍抱持懷疑態度。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指出,「中國仍然遠落後於美國。當然,它在某些領域發展迅速。但是否能出現技術飛躍,夠勸退美國不要與之為敵?如今情況並非如此。」

重點週刊分析,美、中的軍事差距就像「公牛與青蛙」的寓言故事,差之甚遠。儘管中國技術實力令人印象深刻,但與美國強大的體系與力量相比,仍顯黯然失色。

駐台的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資深研究員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表示,這些體系和實力首先反映了鄧小平80年代現代化解放軍政策的成功,「包括導彈工業和造船業」。

尤其是造船業。2020年,中國海軍的艦艇數量超過了美國海軍。但韓國海洋戰略研究所(Kims)副研究員布蘭丁(Benjamin Blandin)警告要當心「視覺錯覺」。他解釋,中國艦艇生產速度快於其船員培訓速度,且美國在總噸位方面仍然遙遙領先,「此外,在近400艘艦艇中,有200艘是小型艦艇,其中包括許多沿海砲艇。」

確實,中國造船能量不容小覷。2024年中,光上海江南造船廠就有13艘大型艦艇建造中,據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數據,到2030年,中國海軍將擁有逾425艘艦艇。

但布蘭丁分析,「如今,大多數中國船舶的平均船齡為10至12年,接近現代化的中期階段。2035至2040年間,將需要更換或進行大規模檢修,卻剛好是中國人口下降,勞動力萎縮之際。」

要入侵台灣,北京不需要在全球範圍內與美軍對抗,因解放軍只會在沿海附近展開行動。而解放軍正迅速準備登陸所需的裝備,包括改裝用於軍事運輸的渡輪和民用貨船,及今年亮相的巨型碼頭駁船。

台灣國防戰略鎖定約15個易受登陸威脅的「紅色」海灘,中國的「移動港口」可能讓潛在的灘頭增加一倍,但同也成為容易攻擊的目標。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歐錫富分析,「中國兩棲作戰仍有弱點:陸地滲透路線少,裝甲戰鬥車交通擁擠。」

相較入侵,中國更傾向用「多領域攻擊」讓台灣投降,包括封鎖、網路攻擊、空襲和空降部隊,讓美國和朋友無法馳援。」

為實現目標,中國擁有一系列導彈,如超遠程導彈(DF-41)、遠程導彈(DF-26)、短程導彈、反艦導彈及2019後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杜懋之表示,「中國的目標,是讓其威懾可信度到無人敢直接干預的程度。這是在台灣問題上冒險的必要條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打破與美國的平衡,改變核武力量格局的決心顯而易見。」

文章指出,中國其中一個弱點在於空中軍力。朱利安指出,奈及利亞、約旦、埃及等國都有買中國翼龍無人機,不過墜毀消息時有所聞。

而美國則於2023年啟動規模10億美元的「複製者計畫」,旨在製造「數以千計」空中、海上和陸地無人機,並與F-35戰鬥機協同作戰。此外,美國11架航空母艦對上中國目前的2架蘇維埃舊式航母,更讓戰力優勢偏向美國。

中國雖縮小了差距,但在戰鬥機彈射器效能、核動力攻擊型潛艇數量上,都仍落後美國。中國優勢之一,是他們在主場作戰,海軍憑藉數量優勢,主宰中國海域和台灣海峽。但若發生潛艇戰,美國優勢將能夠切斷部署在台灣以東的航空母艦補給線。

最後,報導指出,中國腐敗與隨之而來的反腐敗清洗運動也令人質疑。近兩年,連兩任國防部長都因涉嫌貪污被拔職,據傳現任國防部長董軍上將失勢。

歐錫富表示,習近平不僅「清洗」了火箭軍,還肅清了扮演侵台關鍵的東部戰區,這些不斷清洗軍方高層的行動,「影響了他們的效率和戰爭準備」。

但他也強調,「儘管解放軍嚴重腐敗,卻仍擁有百萬大軍。美國是能夠利用這些弱點,但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台灣不能志得意滿、故步自封。」


檔名:1751330813057.jpg-(226 KB, 1280x720)
226 KB
無題無名2025/07/01(二) 08:46:53.131 ID:/9MXzt6ANo.28106711del
中國用 AI 添翼臉部辨識,全球威權藉此強化監控
June 30, 2025 by 中央社 Tagged: 中國, 大華, 天網, 政府補助, 海康威視, 監視器, 臉部辨識, 銳眼
Categories: AI 人工智慧, 網路
line shareLinkedin shareline share
中國用 AI 添翼臉部辨識,全球威權藉此強化監控


法國世界報 29 日揭露,越來越多國家利用 AI 推動臉部辨識,成為監控與噤聲反對者和少數族群的武器。中國更用政府補助等優勢,無限制向全球威權政體大量輸出這項有助威權治理的模式和工具。

《世界報》(Le Monde)28日深度報導,三位特派記者分別揭露中國、喬治亞與俄羅斯如何以中國逐漸發展人工智慧(AI)加強臉部辨識,收緊監控與箝制人民。

幾週以來,喬治亞首都特比利西(Tbilisi)反政府示威群眾戴著威尼斯華麗面具、小丑面具、愛心大眼鏡等,表面看來充滿嘉年華氛圍,真正目的卻是為了躲避2024年11月抗議運動開始後,政府在城市各處大規模加裝有臉部辨識功能的攝影機。

大多數監視器裝在國會周邊,也就是示威活動中心。喬治亞2023年與中國簽訂戰略夥伴協議,這些高科技臉部攝影機都購自中國大華,這家企業2019年因涉及壓迫維吾爾族遭到美國制裁。喬治亞內政部資料,加裝新臉部辨識攝影機是為了取代示威期間破壞的舊監視器,「確保示威活動有效安全」。

喬治亞年輕律師協會(GYLA)譴責這種恫嚇與監控示威者的手段,尤其在這前蘇維埃共和國遠離歐盟並投向威權主義懷抱之際,這手法會造成「寒蟬效應」。

協會的司法專家昌葳塔姬(Tata Tchankvetadze)表示,這是政府讓人民害怕的新手法,「只要放大,這些攝影機甚至能辨識抗議人士手中的標語。當局蒐集很多我們的資訊,且隨意使用。」

俄羅斯也大量使用這項技術,全國各地安裝超過百萬台監視器,一半連結臉部辨識系統。《世界報》指出,2011年後預算不斷增加。2017年莫斯科也推出安全城市,大量設置監控。

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俄國當局AI發展加碼投資、強化監控系統,也用於偵測並逮捕參加著名異議人士納瓦尼(Alexei Navalny)2024年3月1日葬禮的公民。

歐洲尤其是法國,公共空間使用臉部辨識系統是不可跨越的紅線。歐盟也是唯一有立法人工智慧規範的政治實體,即2024年3月通過的《人工智慧法案》。

但許多極權國家無限制使用新技術,成為控制與威懾的強力工具,如中國、俄羅斯、烏干達、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都視之為噤聲反對者的武器。

臉部辨識196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發明,2010~2020年因AI推動更快速發展。雖然最初美國研發,卻是中國大量應用,並以全國高密度網路強化效用。

中共公安部2005年設立世界規模最大、動用2,000萬個影像監控的「天網」系統。11年後,「銳眼」計畫啟動,並以臉部辨識攝影機優先。「銳眼」一詞來自文化大革命時期,呼籲人們彼此監視。此計畫目標是達成影像監控100%涵蓋率,如今全國遍布5,500萬至6,500萬台監視器。

從中國巨擘阿里巴巴、華為,到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新創,再到全球市占率第一二名的海康威視和大華,都在做臉部辨識系統,使中國成為這項技術全球最大輸出國。

美國監視器產業研究公司IPVM研究負責人希利(Conor Healy)指出,臉部辨識改變監控方式,「攝影機可以蒐集數據,如人所在位置、去哪、見了誰。接著數據會與其他資訊結合。」

2022年11月26日,上百名青年集結上海和平抗議「清零政策」,警察在人群間拿著手機拍照。當天警方幾乎沒有抓捕參與者,但接下來幾天,許多示威者在家中被捕。《紐約時報》指出,當局利用臉部辨識與參與者手機界址數據,確認他們出席集會。

儘管中國官媒炫耀降低犯罪率的成功,「但這系統的主要受害者是少數族群,如維吾爾、西藏與蒙古族」,如維吾爾地區2016年起設置的「網格」系統,搭配強制掃描身分證與臉部,並與警局數據連線,嚴密監控民眾移動與進出。

由於中國政府補助與規模經濟,中製產品售價遠低於外國競爭者。中國甚至把出口當成政治目標,連結「數位一帶一路」,推動「安全城市」,且企業資料可賣給任何政權。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費德斯坦(Steven Feldstein)表示,「尋求控制異議人士工具」的部分阿拉伯國家都向中國採購,因為「美國企業在銷售給人權紀錄不佳的國家時會受限」。中國與印太國際安全政策專家博達安(Antoine Bondaz)也在社群媒體X評論,中國多年來「輸出有助實施威權主義的技術和工具,如臉部辨識」。


檔名:1751303998196.jpg-(94 KB, 608x678)
94 KB
無題無名2025/07/01(二) 01:19:58.264 ID:WIvH68KkNo.28105774del
>>28105755
> 一個法國宅男演活了這個模組 讓一堆男人對著他發情
???
……島民都是Gay嗎?


無題無名2025/07/01(二) 01:15:31.972 ID:G2jFcZoQNo.28105755del
>>28105751
VR CHAT的模組
一個法國宅男演活了這個模組 讓一堆男人對著他發情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題無名2025/06/30(一) 22:50:48.604 ID:8HtQ.mQANo.28104942del
>>28104919
強者我同學離開TSMC當幾年機師後去法國藍帶學廚回台改當米其林廚師...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題無名2025/06/30(一) 22:42:08.868 ID:My/dwPCANo.28104844del
>>28104765
沒那麼好的事 你要聯合國承認你是上一朝的繼承者,
承擔債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美國獨立戰爭雖然賴皮不想還法國錢最後也是乖乖還了


無題無名2025/06/30(一) 00:54:59.551 ID:ZewEnoEYNo.28096904del
>>28096734
有法國人嗎?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檔名:1751161644874.jpg-(53 KB, 800x450)
53 KB
韓國單月出生率飆升速度30多年最快,台灣出生人口卻仍新低…他們做了什麼努力?原來從這裡先下手無名2025/06/29(日) 09:47:24.928 ID:xHcximcMNo.28089721del
韓國4月出生率飆升至30多年來的最快水準,為這個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帶來了復甦的初步跡象,究竟韓國做了哪些政策上的努力? 新當選的總統李在明,已將人口復甦作為新政府的基石,他先從結婚率提高下手,建議包括為所有新婚夫婦提供1億韓元(約214萬台幣)貸款,並根據所生子女數免除債務,將兒童津貼發放年齡擴大到18歲。 另外,實施家庭友好型稅收改革,該改革以法國的家庭商數制度為藍本,通過參考家庭子女數來降低家庭稅收。

韓國4月出生嬰兒20717名年增8.7%,創1991年4月以來最大增幅
外媒報導,韓國統計廳表示,4月出生嬰兒20,717名,比去年同期增加8.7%,創下1991年4月以來的最大月增幅,這一增長態勢,延續去年開始的積極趨勢,出生率已連續 10 個月上升,但儘管如此,整體生育率仍低於人口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s)。

台灣5月出生人口數僅8433人創新低,連續53個月「生不如死」

那我們台灣呢?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今年5月全台出生人口數僅8433人,跌破8500人關卡,也創下歷史新低點,死亡人數則為15382人,台灣已連續53個月「生不如死」。

台灣是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據國發會2024年10月發布數據,預計未來25年內,老年人口扶養比將從 28%攀升至73%,成為全球最高之一。

至2070年,台灣總人口將降至1,497萬人,較最新統計2335萬人減少36%,且扶養壓力沉重,屆時每1位青壯年人口就必須須扶養1名老年人,嚴重考驗未來的年金財政穩定性。

韓國結婚率上升加上30歲女性人口增長,各種生育促進政策推出發酵
回頭看韓國的生育促進政策,是從哪部分來下手?韓國統計局官員表示,出生率上升似乎受到去年以來結婚率上升、30歲出頭女性人口增長以及各種生育促進政策的影響。

少子化問題困擾台灣已久,背後成因盤根錯節,任何對策都需要時間發酵,難以立竿見影,重要的是,這張看錯問題、漏寫答案的考卷,最終能否填上正解,若考生沒有能力修正錯誤,再怎麼重考,注定不會及格。

又要輸韓國了…


檔名:1751151175120.jpg-(33 KB, 512x269)
33 KB
TESLA OUT!!!!!!!無名2025/06/29(日) 06:52:55.173 ID:9SEWk.VMNo.28089017del
中國電動車橫掃歐洲市場!特斯拉連5月銷量衰退 市佔暴跌至1.2%
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正快速下滑。(圖/達志/美聯社)
[周刊王CTWANT] 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正快速下滑。根據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最新數據,特斯拉5月在歐盟、英國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國家的註冊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暴跌27.9%。這已是該公司連續第5個月銷售下滑,且未見復甦跡象。2025年迄今特斯拉在這些市場中,更只有售出約75196輛車,同比驟降37.1%。值得注意的是,歐洲電動車市場整體仍持續擴張,純電動車(BEV)佔總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13.1%攀升至17.1%,顯示特斯拉正在競爭激烈的歐洲市場中節節敗退。

2025年開年特斯拉在歐洲便遭遇重挫:1月銷量僅9945輛,同比下滑45.2%;2月跌幅達40.1%;3月稍緩至28.2%,但4月需求近乎腰斬;5月再降27.9%,形成連續5個月負增長。這使特斯拉在歐洲的市佔率從2024年初的2.1%萎縮至2025年的1.3%,5月更跌至1.2%的歷史低點。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車企在歐洲表現強勁,儘管面臨歐盟關稅,5月銷量達65808輛,市佔率翻倍至5.9%,其中比亞迪(BYD)4月銷量已超越特斯拉,5月註冊量更逼近特斯拉。

業界分析特斯拉銷售慘澹的3大關鍵原因:首先,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例如比亞迪和上汽名爵(MG Motor[2])推出價格更低、性能相近的車型,吸引對價格較敏感的歐洲消費者。其次,特斯拉產品線老化,Model S問世逾10年,即便改款後的Model 3和Model Y也難復當年優勢。第三,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從政後的公眾形象崩壞,恐已損害品牌聲譽,儘管這種影響難以量化。

分析歐洲整體車市,5月增長1.9%,達111萬輛,其中新能源車(new energy vehicle)漲幅最大。單就歐盟而言,B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和油電混合動力車(HEV)註冊量分別增長26.1%、15%與19.8%,3者合計佔5月新車註冊量的58.9%,較2024年同期的48.9%顯著提升。分區域看,西班牙(+18.6%)與德國(+1.2%)表現最佳,法國(-12.3%)和義大利(-0.1%)則下滑。

日前傳聞特斯拉希望推出平價車型來扳回一城,但該計劃至今卻只聞樓梯響。《路透社》去年更報導該項目其實已被擱置,但遭到馬斯克反駁。

眼下,歐洲傳統車企如寶馬(BMW)(+5.6%)與中國國營上汽集團(SAIC Motor)(+22.5%)持續擴張,日本馬自達(Mazda)(-23%)等品牌則同樣面臨巨大競爭壓力。隨著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政策逐漸逼近,各車廠均加碼投資電動車領域,若特斯拉無法在創新與價格上取得突破,其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恐將成為歷史。


無題無名2025/06/28(六) 12:39:13.000 ID:.n4n2yWkNo.28082148del
國王在法國丟了整個軍隊
所以底下大頭就要你簽限制權力的法律
後來外國繼承王位的國王想挑戰現況
被打爆後更多內戰達成權力平衡
工業革命的現代專業官僚與政治參與達成不列顛盛世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題無名2025/06/28(六) 12:35:58.544 ID:F66fEC/QNo.28082125del
>>28082116
斷頭台很好用 法國也說讚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檔名:1751041172332.webm-(3164 KB, 1280x720)
3164 KB
無題無名2025/06/28(六) 00:19:32.460 ID:yHJ7Qg5kNo.28079308del
中國少子化世界第一,各省拼命數據造假

近日,中國人口學會一篇論文顯示,2022年中國總和生育率下滑,為全球人口過億國家中的最低生育水平,該話題引發民眾熱議後,微博刪除熱搜。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人口學會近日召開2023年年會,全國各地1400餘名專家、學者及人口工作者參會。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李月、王茜和張許穎提交的《生育水平向何處去:回推估計及趨勢預測》論文顯示,初步測算2022年總和生育率已下滑至1.09,低於同期日本的1.29,略高於韓國的0.8。在目前世界上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屬於最低生育水平。

該論文使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對1990年以來的生育水平進行了回推估計,發現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第一次跌至1.5以下,2018年再次跌倒1.5以下。

學界普遍認為,實現正常的人口更替,保持上下兩代之間人口的基本平穩,總和生育率至少要達到2.1,一旦生育率低於1.5,就意味著跌破警戒線。

在8月8日舉辦的「2023醫藥創新和科技前沿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喬傑表示,中國新生兒人口數量近5年內下滑約40%,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共956萬人,「預計2023年出生人口數約為七百萬至八百多萬。」

此前也有陸媒報導今年出生人口不到800萬的觀點,這次是首次由官方專家提出。

大陸人口學家建議當局出錢補貼

對於低生育率的趨勢能否緩解、如何扭轉「不敢生、不願生」等社會心態的話題,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建議,對二孩家庭的每個孩子給予每月1000元的現金補貼;對多孩家庭的每個孩子給予每月2000元的現金補貼,直至孩子20歲。

梁建章表示,補貼「催生」是有效果的,催生效果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補貼的力度。據OECD(經合組織)數據,2017年部分發達國家現金補貼家庭福利的金額占GDP的比重為,英國2.12%,法國1.42%,瑞典1.24%,日本0.65%,韓國0.15%。

梁建章表示,從中可以看出,歐洲國家現金補貼家庭福利的金額占GDP的比重遠高於日韓,這也是歐洲國家生育率普遍高於日韓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對於二孩家庭實行所得稅和社保費減半,三孩家庭所得稅和社保全免。他估計這些措施能夠將生育率提升20%左右。梁建章還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是有提速空間的,可以考慮把中小學的12年期縮短到10年,嘗試實行十年義務教育制。

不過,也有民眾表達不同觀點。

bubunanami說:「現在還在建議補錢的磚家可以回家種田了,深層次的矛盾故意看不到。」

Ilikesomeonesilently說:「我想問一下,2000塊錢能夠幹什麼?」

一個實在人506說:「生得起的不缺這2000元錢,生不起的也並不是缺這2000元。關鍵是醫療和教育成本太貴了,生出來孩子受罪。」

網民熱議 微博刪熱搜

該消息立刻引發民眾關注,標籤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跌#的話題很快衝上微博熱搜第一。

長得不像35以上的還不行a嘲諷說:「就業率都不敢調查了,不讓拉磨驢吃飯,但讓拉磨驢多下崽子。」果肉哆哆哆說:「不公布出生率不公布失業率,不就沒跌嗎。」呆不是萌的說:「宣布從明年起不再公布生育率數據。」

微博大V矢外戈發博文說:「人口出生率為何跌,因為丟了樣東西,那就是『希望』,當勤勞難以致富,知識難以改變命運,大部分人為了一堆鋼筋混凝土耗盡半生,自己活得連狗都不如,也就不願再讓下一代受苦了。 」

一個叫暖哥的女仔決定勇敢過生活跟帖說:「父親送外賣供孩子讀書,等孩子大學畢業出來跟他一起送外賣,哪怕找到工作甚至都沒有他送外賣掙得多,試問這樣的未來,哪個家庭還有奔頭呢?」

微博大V頑皮的郭貝勒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一邊降薪裁員,一邊鼓勵生育,就是天方夜譚。別說生孩子,就是養條狗,年輕人都沒錢,也沒時間去溜。現在是不生,將來積勞成疾,更生不出來了。相關產業縮減,又是一波失業,到時恐怕更不樂觀。」

新浪名博作者海菱發博文說:「暫停發布生育率不就好了。也不看看當下經濟環境,市場環境、就業環境、教育環境、人文環境,能否適合生一個健康心態平和的孩子出來。大部分父母情緒就不穩定,怎麼指望他們教育一個情緒穩的孩子。只要不是鐵飯碗,基本上生孩子需謹慎。以後經濟怎麼樣誰知道!沒錢消費啊 ​。」

一個人de旅途03跟帖說:「制定政策的上頭人,吃香的喝辣的,有錢有權,哪知道底層百姓困苦。」作者海菱回覆說:「所以韭菜也清醒了。隊伍不好帶。」

赫奇帕奇的伏地魔說:「官宦家孩子長大了還是官宦,窮人家孩子長大了還是窮。與其窮人家生下來給人當牛馬,不如窮人不生,官宦孩子以後在階級內內鬥。」

二汪家的小果汁兒說:「熱搜第一,點進來都清空了,祕不發喪,很怕引起共鳴……」

包租公的皮皮蝦說:「呵呵呵,詞條都沒了,誰能告訴我什麼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這個詞條不能顯示呀。」

記者點開標籤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跌#的話題時,確實發現該話題被屏蔽。
 播放: 在新分頁播放 (ogv.js)


無題無名2025/06/27(五) 22:54:51.907 ID:o36L0TNoNo.28078576del
>>28078330
近幾年熱帶的範圍開始往兩極方向移動
法國這十幾年也是溫度開始飆破往年高溫紀錄
導致許多藝術品跟硬體設施遭受破壞或是製作方式必須更改
部分學者推測接下來沙漠化的地區會是以前我們認為的溫帶地區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題無名2025/06/26(四) 23:42:01.210 ID:lXtBUF8wNo.28069942del
是法國人嗎
白皮洋妞就衝了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題無名2025/06/26(四) 12:32:43.309 ID:O6kUGcyINo.28064088del
>>28063889
法國太羅曼蒂克了
愛滋又不可怕了 雖然要吃一輩子藥
應該是武漢肺炎吧wwww
類別: 法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