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應該對台灣青年自述的抗爭意願持懷疑態度
民調數據無論多麼令人鼓舞,都不應被視為實際戰時行為或社會復原力的可靠證據。」
「...雖然(正確地)批評了社交媒體上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但他們引用了最近的學術和專業調查,這些調查顯示,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公眾強烈支持在遭到中國攻擊時保衛國家。
乍一看,這種敘述令人放心。此外,有人可能會說這些調查確實具有像徵意義和政治價值。在國內,它們有助於培養民族自豪感,並宣傳台灣年輕一代致力於抵抗專制侵略的理念。在國際上,它們有兩個重要目的:一方面,威懾北京;另一方面,向美國等志同道合的盟友發出信號,表明台灣願意承擔自己的國防責任,而不是簡單地等待國外的幫助。
但這些數字無論多麼令人鼓舞,都不應被視為實際戰時行為或社會復原力的可靠證據。
不幸的事實是,人們在和平時期所說的話和在危機時期所做的事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將調查結果視為戰略事實可能會產生一種危險的虛假安全感。為了理解原因,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研究在極端壓力或危險時刻自我報告意圖的限制...」
事實上,現在不論學術上怎麼討論,面臨戰爭我都要鼓勵這些人勇敢出來,該上戰場的上戰場,該韌性的去韌性。
其他人忍一忍,大約三個月,情況就會穩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