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點一:福島核災不會出現在台灣,台灣跟日本的核電廠有何差異?
就在葉宗洸教授結束和曾文生意見發表會的同一天,傍晚約10點便登上知名遊戲實況主「丁特」的直播間,與網友續談核電安全議題。以台灣鄰居日本;曾發生的芮氏規模9.0(約6.5級震度)的311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廠爆炸為例,葉宗洸提到當年福島核電廠真正出事的根本原因,其實並不在「地震」本身,而是地震引起的12公尺海嘯淹沒了福島核電廠地下室的「緊急柴油發電機」,使得爐芯無法冷卻進而發生氫氣爆炸。要知道全世界多數核電廠的供電,主要依靠核電廠本身以外的外部供電,如此設計是避免核電廠停電導致所有機組停擺,所以才會建置額外的發電手段。
葉宗洸提到,台灣核三廠耐震能力高達0.72g(G為重力加速度),遠高於台北101的0.3g和翡翠水庫的0.4g,即便發生1.384G(約15級地震,能使全台建築倒塌)的超強地震,核三廠仍能安全停機,且其圍阻體不會受損。相較之下,即使是921大地震震央的0.9g,葉宗洸強調核三廠也不會有安全問題,甚至「連硬幣寬度的裂縫都不會出現」。這是因為核電廠建造於堅固的岩盤上,且斷層並未穿越核島區。
再深入探討地震引發的海嘯議題,葉宗洸指出當311地震發生時,福島核電廠的5公尺防海嘯牆被12公尺的海嘯淹沒,而台灣核電廠設計記取教訓,不僅將核一、核二廠建於海拔11.4公尺和12公尺處,抗海嘯高度可達17公尺,高於預估的最高海嘯波高3公尺;核三廠海拔15公尺,防海嘯高度達19公尺,也遠超預估的最高海嘯波高10公尺。此外,台灣海域斷層與海岸線呈垂直走向,海嘯能量會向南北兩側分散,提供了天然的防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