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05499
第一節:論點一之破解:「核三廠的耐震能力無懈可擊」
支持方論述: 葉宗洸教授多次強調,核三廠的結構極其堅固,其耐震係數遠超過台北101大樓或翡翠水庫等民用建築及關鍵基礎設施。他指出,核三廠的設計基準地震加速度(PGA)為 0.4g,並透過「資深地震危害評估委員會」(SSHAC)第三級(Level 3)的嚴格評估,其耐震能力已強化至可抵禦高達 1.384g 的地動加速度。基於此,他斷言,除非台灣發生遠超七級的、不切實際的超級大地震,否則核三廠的結構完整性不會受到威脅 。
駁斥:被忽略的地質現實——恆春斷層的威脅與工程韌性的極限
葉教授的論述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盲點:他將公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廠房結構抵抗「搖晃」的能力上,卻刻意迴避了一個更具災難性的風險——廠址所在地面本身的「破裂」與「位移」。這種論述框架的選擇,並非無心之失,而是一種策略性的風險窄化,其危險性在於創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首先,從地質科學的證據來看,核三廠的選址本身就存在著無法透過工程加固來彌補的先天缺陷。多位地質學家,如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環保團體所引述的研究報告均明確指出,核三廠正坐落於「恆春斷層」之上。此斷層不僅是一條確定的活動斷層,更被歸類為活動潛勢最高的「第一類活動斷層」,其最近一次活動紀錄距今僅約3,300年 。更令人不安的是,地質調查顯示,一條斷層剪裂帶(shear zone)直接貫穿一號機的汽渦輪機廠房下方,而二號機則建於一個背斜構造(anticline axis)的軸線上。這意味著,當恆春斷層錯動時,廠房所面臨的將不僅僅是劇烈搖晃,而是地表的直接撕裂或因地層褶皺引發的結構變形 。
其次,必須釐清「耐震係數」的真正含義。高G值的耐震設計,是為了應對地震波傳遞所引發的地面加速度,亦即「搖晃」。然而,它完全無法應對因斷層活動導致的地表破裂(ground rupture)。一個血淋淋的案例便是1999年921大地震中,因車籠埔斷層錯動而被攔腰撕裂的石岡水壩。石岡水壩的結構本身或許能抵抗搖晃,但當其下的地殼發生數公尺的錯位時,任何結構強度都變得毫無意義 。葉教授的論述巧妙地避開了這個致命區別,將討論鎖定在一個對其有利的工程框架內,卻忽略了地質學家眼中最根本的、不可接受的場址風險。
最後,所謂 1.384g 的耐震能力也並非定論。相關報告指出,關鍵的後續評估,包括「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SPRA)、高頻脆弱性設備(如冷卻管線與控制系統)的耐震分析,以及用過燃料池的耐震評估等,均尚未完成 。事實上,台電公司在規劃重啟的「六大安全評估報告」中,就明確列入了一項新的「耐震評估」,這本身就說明了連營運單位都認為此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需要重新進行全面審查 。
這種論述的衝突,本質上是兩種風險評估框架的對決。支持方採用的是「工程韌性」框架,其核心是「結構物夠不夠強壯」。而反對方的論據則基於「地質不穩定性」框架,其核心是「蓋結構物的地方安不安全」。支持方的論述之所以看似有力,是因為它系統性地排除了後者,將一個複雜的、多維度的安全問題,簡化為一個單一的、看似令人安心的工程數字。唯有揭示此論述框架的片面性,才能理解核三廠真實的地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