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核三公投前必看!歐洲核能專家揭露國際核電延役現實挑戰
近年來,核能議題在台灣的公共討論中愈發激烈,尤其核三廠是否重啟的爭議,更成為社會焦點,甚至即將於8月23日舉行公投。
面對這樣的熱議,來自歐洲的核能安全專家暨物理學家歐妲.貝克(Oda Becker)舉行線上演講分享她的專業觀點,並與台灣觀眾進行一對一問答,解答了許多台灣社會對核能老化、安全標準、核廢料處理及戰爭風險等的疑惑。
歐妲.貝克擁有超過25年核能風險評估經驗,曾擔任歐盟核電廠壓力測試的獨立監督專家,並於2013年實地訪台,指出核四諸多結構與系統設計問題。她也是國際核子風險評估組織(INRAG)的成員,長期投入核電安全、設備老化與政策監督等研究工作。
首先,關於核電廠的老化問題,歐妲.貝克強調,「老化」絕非只是零件損壞或設備故障那麼簡單,它涉及整座核電廠結構與安全標準的全面退化。
歐洲經驗顯示,核電廠延役改造通常需要漫長的時間,法國核電廠常見需耗費二十年來完成整體安全評估、設備更新與結構補強。她批評,台灣部分支持者主張「半年至一年檢查即可恢復運轉」的說法,完全不切實際。
核電廠的維護與更新,尤其是老舊機組,投入不足會加劇設備風險,面對地震等重大外力時,設備可能遭遇不可預測的損壞,而現有的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如超音波雖然是先進手段,卻無法保證完全偵測所有缺陷,還必須靠誠實且嚴謹的評估團隊持續監控,否則風險無法真正降低。
在核三廠的耐震安全問題上,歐妲指出核三廠原始設計耐震標準為0.4g,遠低於目前台電報告指出最高恐面臨的1.384g的地表加速度。雖然官方曾強調已提升至約0.7g,但這多半是針對停機狀態的局部強化,而非全面的耐震升級,根本無法達成安全所需的標準。
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耐震標準牽涉龐大工程成本與技術挑戰,短期內難以完成。她解釋地震風險並非「幾百年或幾千年才發生一次」的遙遠事件,而是「隨時可能發生」,核電廠持續運轉便等於冒著極大風險。基於這樣的評估,她堅決認為核三廠除役是唯一符合安全考量的選擇。
談及國際上核電延役的監管與實務案例,歐妲特別以日本與歐洲國家為例。福島核災後,日本規定運轉超過30年的核電廠必須每10年進行一次完整的安全評估,最長延役期限為60年。
她指出,這樣的制度設計是基於安全的長期考量,因為一次完整的安全評估和改造從發現問題到完成改善,往往需要十年時間。相較之下,台灣並未有真正完整且透明的核電廠定期安全檢查與改造制度,這讓核三廠的延役計劃風險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