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自2022年入侵烏克蘭以來 已在短短三年之間承受超過蘇聯十年阿富汗戰爭的損失 蘇聯當年阿富汗損失約一萬五千人 耗費千億美元 而俄軍在烏克蘭陣亡人數已估計達二十五萬人以上 軍費累積逾二千五百億美元 然而如此龐大投入 僅換來約十一萬平方公里 不到烏克蘭五分之一的領土控制 而且該地區基礎設施破壞嚴重 經濟價值低落 短期內幾乎無法產出可觀效益 與此同時 美國與烏克蘭於2025年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 以一支不足百億美元的基金 換取對烏克蘭境內鋰石墨鈦稀土等數十種戰略礦物的共同開發權 這些礦產正是全球電動車半導體航太與綠能產業的命脈 總估值動輒上兆美元 將決定未來產業供應鏈的掌控權與定價權 烏克蘭擁有歐洲最大鋰礦與全球前列的鈦礦儲量 這場低成本的協議 等同讓美國用極小代價 提前布局並綁定二十一世紀的戰略資源來源 相比之下 俄羅斯靠炮火奪得的領土 在國際不承認 資源開發困難與佔領成本高漲的情況下 反而成為持續出血的包袱 這場戰爭已不只是地圖上的爭奪 更是價值與未來的選擇 一方以二十世紀的帝國思維投入血與鐵 換來焦土與孤立 另一方以數位金融與資源槓桿 鎖定下個世代的經濟命脈 若說蘇聯在阿富汗耗盡的是冷戰的最後一滴燃油 那麼今日俄國在烏克蘭耗盡的 可能是它本可在二十一世紀立足全球競局的最後一張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