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05404第三節:論點三之破解:「核電是台海封鎖下的國安支柱」
支持方論述: 葉宗洸教授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切入,主張在戰爭情境下,若台灣海岸線遭受封鎖,賴以為生的進口天然氣(LNG)船無法靠港,台灣將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在此極端情況下,核三廠所能提供的5%至6%電力,將成為維持軍事指揮系統、政府行政中樞及醫療體系運作的「救命稻草」,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產 。
駁斥:核電廠作為戰略負債的雙面刃
此論述將核電廠視為孤立的發電單位,卻忽略了其在現代戰爭中作為一個巨大、脆弱且高風險目標的本質。將核電廠延役視為強化國安的舉措,是一種忽略了現代衝突特性的過時思維,它非但不是國安的保障,反而可能成為台灣最致命的阿基里斯之腱。
首先,大型集中式的核電廠是極其脆弱的「軟目標」。一座核電廠的安全運行,高度依賴廠外電網提供穩定電力以驅動冷卻水泵,以及持續不斷的冷卻水源供應。在戰爭中,敵方無需直接攻擊堅固的反應爐,僅需摧毀其周邊的開關場、輸電線路或海水取水口,就能輕易造成電廠失去冷卻能力,從而引發爐心熔毀,釋放出比核彈爆炸更持久、更廣泛的放射性污染。烏俄戰爭中,歐洲最大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的遭遇便是最鮮活的例證。該電廠在衝突期間,已數次因周邊砲擊而失去所有外部電力,僅能依靠存量有限的柴油發電機維持冷卻,多次在核災邊緣徘徊 。在一個人口稠密、腹地狹小的島嶼上,人為製造一場核災,其威懾效果與戰略衝擊遠勝於傳統軍事打擊。
其次,現代能源安全的典範正在轉移。傳統上認為穩定基載電力即是能源安全的觀念,已逐漸被「韌性」(resilience)所取代。一個真正具備韌性的能源系統,其特徵是「分散式」與「多元化」。由成千上萬的屋頂太陽能、陸域風機、地熱、生質能等在地化發電設施,搭配智慧電網與儲能系統所構成的能源網絡,遠比依賴數個大型、集中、易受攻擊的發電廠要來得安全與可靠 。在戰爭中,分散式能源系統難以被一次性摧毀,且修復速度快。將寶貴的資源與延役的機會成本,投入到一個高風險的舊時代核電廠,而非加速建構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能源體系,這本身就是對國家安全的誤判。核三廠在戰爭中非但不是「救命電」,反而是一個可能被敵方利用、或因附帶損害而引爆的巨大放射性炸彈,是一個將全台灣人民綁在火藥桶上的戰略負債。
從這裡來的啦
https://vocus.cc/article/689b1309fd897800013b2dc7他的論述跟我之前提到的差不多啊 那個美國人說是可以在戰爭用
但是絲毫沒考慮台灣就是那麼小 承擔不起他失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