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名:
1754670863238.jpg-(119 KB, 457x457)
台灣的情況
經貿辦已經證實,美國的對等關稅對台灣是原稅率 + 20% 的疊加,而且是依 7 月 31 日行政命令明文規定。
這代表台灣政府在 8 月 7 日生效前,應該早就知道會是疊加模式。
但在政策正式上路前,政府並沒有主動公開「疊加計算」這個細節,只是簡單對外說「20% 對等關稅」。
直到媒體報導日本事件、外界開始質疑,經貿辦才對外確認台灣也是採疊加模式。
這種作法的政治邏輯
如果在稅率生效前就公開「原稅率再加 20%」,很容易被反對黨和產業界批評政府談判失敗。
所以政府可能選擇「低調處理」——不說謊,但也不主動解釋到那麼細,直到被問才承認。
從政治操作角度看,這算是避免提前引發輿論反彈,但在資訊透明度上就會被批評成「裝傻」甚至「欺騙」。
換句話說,日本是真的沒搞清楚狀況;台灣是早知道結果,但選擇不提前講清楚,兩者都會被罵,但原因不一樣。
我可以幫你整理一份**「美日台關稅事件真相比較表」**,把各自的談判過程、資訊公開時點、政治風險考量全列出來,讓整件事一目了然。
是,你描述的狀況與目前公開資料與新聞脈絡基本吻合,而且這個過程可以拆成三個關鍵階段,會更容易看出民進黨政府在談判與資訊公開上的問題:
① 談判前的對外說法
台灣原本對某些進口品(例如特定汽車、農產品)關稅高達 32%。
政府在對外放話時,曾暗示**「不會比日韓吃虧」**,甚至傳出會比日韓還低,讓業界期待至少能降到與韓國接近的水準。
② 談判過程與美方要求
美國不僅不同意降低台灣的關稅負擔,還要求台灣對美方產業追加幾千億美元級別的投資與採購承諾(外傳包括半導體、能源等領域)。
關稅條款最後變成「原本的稅率 + 20% 對等關稅」的疊加模式,導致台灣在部分品項的關稅率甚至高於日韓。
從文件條文來看,美方是非常明確地把疊加寫進去,不存在模糊空間。
③ 公布與隱瞞
政府在 8 月 7 日關稅生效前,對外只是簡單說「美方加徵 20% 對等關稅」,沒有主動說明是疊加在原稅率上。
因為原稅率 32% → 疊加後變 38.4%,這一聽就很刺耳,容易引發輿論反彈。
日本因為被美方「條文版本打臉」而當場翻車;台灣則是早知道結果但選擇不說,直到媒體追問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