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將「這次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與台灣以往堰塞湖的不同」整理成 1~7 點:
---
1. 壩體規模極大
馬太鞍溪壩高約 200 公尺、崩塌量約 2 億立方公尺,遠大於台灣以往多數堰塞湖(通常為中小型規模),因此壩體穩定與排水難度更高。
2. 蓄水量接近大型水庫
滿水位約 9,100 萬立方公尺,新聞形容等同「一座南化水庫、半座石門水庫」的水量;過去台灣多數堰塞湖蓄水量明顯較小,潰決後的洪峰破壞力也較弱。
3. 形成與累水時間較長
2025 年 7 月因崩塌形成,經兩個多月降雨累積至 9 月溢流;多數歷史案例(如 2009 小林村)往往僅數小時至一兩天就潰決,預警與應變時間短得多。
4. 下游基礎設施與人口暴露高
馬太鞍溪下游有橋梁、道路與聚落,溢流時多座橋樑被毀,人口與設施曝險程度較一般山區堰塞湖更高。
5. 交通與重機進場困難
事件初期道路尚可通行,但後期豪雨沖毀橋梁與便道,使重型機具無法靠近壩體;台灣多數過往案例規模較小,或因形成後很快潰決,工程介入需求與交通條件差異較大。
6. 破壞形式以壩頂溢流為主
此案主要是壩頂先溢流、邊緣沖刷再擴大裂口;過往典型案例如小林村,多為短時間內壩體整體潰決。
7. 工程處理難度更高
專家普遍認為爆破、開挖或大型引流管在此案中「技術與時效上均不可行」,而以往中小型堰塞湖有時尚可用人工挖槽或小型排洪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