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版面][重新快取]
無題無名2025/10/06(一) 23:42:46.650 ID:8B7rneJgNo.28904976del
>>28904951
台灣人生活節奏這樣快
又不像香港人這樣慢烏龜
根本不可能接受慢慢充電這行為

油車 加滿也才3分鐘
你充電動不動就50分鐘還不滿

電動車只有香港那種第3世界城市才會用


檔名:1759509242707.webm-(2139 KB, 480x1070)
2139 KB
無題無名2025/10/04(六) 00:34:02.801 ID:utjuHBqINo.28884829del
9月28日 廣州市從化區第五中學附近
有廂型車突然加速衝撞摩托車,最少5輛電動車和摩托車被撞飛,現場多人受傷。
 播放: 在新分頁播放 (ogv.js)


無題無名2025/10/03(五) 22:41:14.392 ID:f5FqrgB6No.28884117del
>>28883776
有,我記得跟遠東頂樓連在一起?
還有摩天輪,不過那時還小我只坐過動物電動車...
類別: 電動車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檔名:1759320267289.jpg-(85 KB, 819x891)
85 KB
無題無名2025/10/01(三) 20:04:27.335 ID:we.XCxDENo.28869325del
電動車就行動火葬場,你敢開?
類別: 電動車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檔名:1759320057379.jpg-(100 KB, 1085x924)
100 KB
無題無名2025/10/01(三) 20:00:57.431 ID:w229u9z6No.28869300del
電動車是不是一場騙局

島民為什麼不買電動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zsAG7ANzU


無題無名2025/09/28(日) 21:24:51.995 ID:6uMjv6UANo.28849632del
>>28849621
之前是摩托車
這幾年換補助一台微型電動車~ 你自己充電
類別: 電動車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題無名2025/09/28(日) 19:45:08.809 ID:FGpwjIrsNo.28848715del
>>28848634
搞不出電動車的垃圾
類別: 電動車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題無名2025/09/27(六) 16:36:36.483 ID:2lKUuMsQNo.28839271del
>>28839156
韓國很清楚北韓很爛
但台灣是很多人真心認為中國人過得很好
我跟一個讓小孩看小紅書的超藍腦女聊過
他覺得上海是非常發達的
我問他短影片上面的美食和工資比起來他們過得很辛苦
也不理我繼續吹中國的電動車很讚有「冰箱彩電大沙發」
那時候聽了滿驚訝
因為「冰箱彩電大沙發」在中國國內都是一些人嘲諷新能源品牌的詞
他卻真的認為這等於好車


檔名:1758861535306.png-(504 KB, 850x478)
504 KB
只有法國人才想得到!外媒驚呆2025/09/26(五) 12:38:55.353 ID:R9nFl/xcNo.28830713del
電動車選配長棍麵包專用架
類別: 電動車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檔名:1758707209395.jpg-(96 KB, 1440x616)
96 KB
無題無名2025/09/24(三) 17:46:49.442 ID:4oegydX6No.28818199del
韓國團隊研發新電解質有望根治鋰枝晶問題,充電 12 分鐘續航 800 公里不是夢?

鋰金屬電池向來被視為下一世代電動車的「聖杯」,但多年來始終卡在「鋰枝晶」問題,難以大規模量產。不過,韓國一支研究團隊近日宣布重大突破:開發出全新液態電解質,能有效抑制鋰枝晶生成,讓快速、安全、超高能量密度的鋰金屬電池更接近量產應用。

為什麼鋰金屬電池這麼難搞?

相較於現行主流的鋰離子電池採用石墨陽極,鋰金屬電池則使用純鋰金屬陽極,能量密度更高,理論上能提供更長續航與更快充電速度。但問題在於,鋰離子在充電過程中容易在陽極表面「不均勻沉積」,形成如針狀般的結晶(dendrites),這些結構一旦刺穿隔膜,輕則導致效能退化,重則引發短路甚至燃燒風險。

這也是目前鋰金屬電池最頭痛的技術瓶頸之一。

這次韓國團隊透過機理分析發現,鋰枝晶的成因並非單純材料問題,而是來自鋰金屬表面界面內聚力不均勻所致。基於這項洞察,他們設計出一款全新結構的液態電解質,其陰離子與鋰離子間的親和力較弱,有助於鋰離子均勻地沉積在陽極表面,避免局部聚集導致結晶。

即使在快速充電情境下,這款電解質也能穩定抑制鋰枝晶形成,提升安全性與壽命。
實測數據亮眼:12 分鐘充電,續航達 804 公里

根據實驗數據,搭載這款新電解質的鋰金屬電池,在 350 次以上循環中都表現穩定,且能在 12 分鐘內從 5% 快速充至 70% 電量,相較傳統快充技術有顯著進展。

此外,團隊也進行高密度電池設計建模,模擬能量密度達到 386Wh/kg,並在 17 分鐘內從 10% 充至 80%,顯示這項技術具備未來用於電動車、長航程無人機等場景的潛力。

以能量密度與模擬續航推估,若應用於中大型電動車,續航達 800 公里以上 將不再只是理論數字。

這是否意味著固態電池要讓位?

雖然固態電池目前仍是各大車廠關注的未來趨勢,但本次韓國團隊所展示的液態電解質方案,等於在「不改變現有液態系統製程架構」的前提下,直接解決最棘手的 dendrite 問題,具備更高的產業導入可能性。

未來若搭配 AI 建模與先進製造技術,或許會成為介於傳統鋰電池與固態電池之間的過渡主流方案。


第一頁[1]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