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去年曾經表示,如果中國試圖入侵台灣,他就會對中國徵收「150%到200%」的關稅,但現在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稅率已經達到145%,事實上美國已經「(先)開了槍」。貿易戰的關鍵在於誰能承受更大的痛苦,但中國認為它可以贏得這場戰爭。此外,川普的保護主義也在傷害美國的盟友,連台灣都面臨32%的關稅,而且川普又催促台灣的製造業將工廠轉移到美國。正如韓國代理總統韓悳洙所說的,沒有任何亞洲國家想要解除與美國的安全聯盟,因為根本沒有其他選項。問題是,面對被拖入一場關於台灣的鬥爭,各國將會更加不安。
第二、中國奪取台灣的最新計畫,避開了軍事入侵的孤注一擲。中國持續武力奪島的準備,最近的 「海峽雷霆—2025A」就動用了38艘海軍艦艇包圍台灣,然而中國也在演練更新穎的「灰色地帶戰術」,這些戰術並不是直接的戰爭,而是利用中國大幅擴張的海岸防衛力量,對台灣水域的船舶實施臨時隔離和海關檢查。
中國的目的是要破壞台灣的主權,讓台灣民眾懷疑美國是否有能力或意願,在台灣遭受侵略時伸出援手。許多民間的商業航運公司可能會遵守隔離措施,自2023年以來,至少有70個國家支持中國「任何」統一的做法,這包括了從隔離到入侵的所有可能性—這意味著中國要是真的動手,國際社會的批評恐怕不如想像中強烈。
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旨在利用第三個因素,也就是台灣政治的長期失能。雖然幾乎沒有台灣人想要成為共產中國的一部分,但台灣內部的政治卻深受極化與自滿的毒害。自去年選舉以來,賴清德總統只能與國民黨及民眾黨佔據多數的國會分享權力,這樣的政治僵局也讓民進黨政府無法採取果斷措施,包括提高國防支出、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或為危機做好準備。不過賴清德打擊中國滲透的努力適得其反,更加擴大了政治極化。
《經濟學人》警告,就算川普放棄了貿易戰,上述因素仍可能在台灣內部造成惡性循環。如果美國削弱了保衛台灣的承諾,台灣可能會失去抵抗的決心;如果台灣沒有做好自我防衛的準備,美國也不太可能伸出援手。如此一來,台灣恐怕會在中國不開一槍的情況下,逐漸受到對岸控制。川普雖然可以在任何時候選擇升級事態,但與其冒著與中國發生核戰的風險,川普可能會放掉台灣,或者與習近平達成一項實際上形同放棄台灣的協議。
《經濟學人》直言,這樣的情勢發展將是台灣民主的災難。假以時日,台灣甚至可能選出一個同情中國的政府,西方的晶片供應也會出現恐慌。這不一定會結束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但華府顯然需要付出更多來維持目前的情勢。解放軍將在太平洋騰出更多資源、投射的更遠,但美軍將必須從目前捍衛第一島鏈的勢態後退到第二島鏈。如此一來,亞洲盟友就會需要新的經濟和軍事條約才能安心,否則他們可能會想辦法獲得核武。(相關報導:「挺台派」美國正副國安顧問去職 川普:瓦爾茲任聯合國大使、盧比歐暫兼國安顧問|更多文章)
川普雖然想要展現實力,他的保護主義和強硬態度本應使美國變得更加偉大,但卻反而削弱了美國保護台灣的能力,北京不可能不注意到這件事。不久之前,習近平曾認為奪取台灣應該再等等,這完全合情合理。但《經濟學人》認為,習近平現在恐怕會有新的想法:他必須盡快採取行動,以免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