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
搜尋
] [
檔案區
] [
相簿
] [
趨勢
] [
管理區
] [
重新整理
]
預設
夜間
綜合避難所
[
回到版面
]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EID OG SMAPS
附加圖檔
[
無貼圖
] [
連貼機能
] [
SAGE
]
類別標籤
(請以 , 逗號分隔多個標籤)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AA可使用 [aa][/aa] 防止變形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向管理員回報。
展開設定區塊
隱藏政治類別標籤貼文
隱藏上班不宜的圖片
隱藏所有的圖片
隱藏包含下列關鍵字貼文:
更新
檔名:
1758441746628.png
-(40 KB, 708x129)
無題
無名
2025/09/21(日) 16:02:26.675 ID:N4kLjtbE
No.28794563
del
老黃最照顧遊戲玩家了,貴一點也是應該的
RTX 6090 傳搭載近 2.9 萬 CUDA 核心:效能提升 30%、售價也要跟著漲?
NVIDIA 下一代 GeForce RTX 6090 顯示卡規格陸續曝光,據傳核心將搭載 高達 28,672 個 CUDA 核心,單精度浮點效能(FP32)有望達到 143.36 TFLOPS,比 RTX 5090 的 104.77 TFLOPS 提升約 30%。
核心升級至 GR202,可能延續 Rubin 架構
根據爆料,RTX 6090 採用的 GPU 核心編號可能是 GR202,屬於 NVIDIA 下一代「Rubin 架構」的一部分。執行單元 SM 數量從 RTX 5090 的 170 組,升級到 224 組,也推升 CUDA 核心數來到 2.86 萬。
業界分析,儘管 Rubin 架構主要面向 AI 加速卡與資料中心,但 NVIDIA 一向擅長「一顆核心打多個市場」,因此遊戲卡和 AI 卡之間將有不少共通元件。
RTX 6090 傳搭載近 2.9 萬 CUDA 核心:效能提升 30%、售價也要跟著漲?
記憶體容量維持 32GB,頻寬小幅提升
雖然不少玩家希望下代能直接給上 64GB VRAM,但根據目前傳聞,RTX 6090 極可能仍使用 32GB GDDR7 記憶體、512-bit 記憶體匯流排。但由於 GDDR7 頻率提高,記憶體頻寬預估會從 RTX 5090 的 1.8TB/s 小幅升到 1.92TB/s。
預期價格再上漲?台積電 3nm 製程是主因之一
考量到 RTX 6090 採用的是 台積電 3nm 製程(比起 RTX 5090 採用的 4N 工藝更昂貴),再加上更多 SM 單元與更複雜的封裝設計,外界普遍認為售價也會水漲船高。
類別:
遊戲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名
2025/09/21(日) 16:06:09.812 ID:N4kLjtbE
No.28794601
del
手機:燙!!!
6G網速衝上100Gbps,天線設計難度也跟著暴增
隨著 5G 發展趨近成熟,下一代行動通訊標準 6G 預計將在 2030 年左右正式商用,其傳輸速度可望達到現今 5G 的 100 倍,介於 10Gbps 到 100Gbps 之間,甚至目標挑戰 1Tbps。這樣的高速網路雖令人期待,但也為 6G 手機與裝置的設計帶來極大挑戰,尤其在「天線」這一環節,變得更加複雜。
根據 SemiEngineering 的報導指出,網速越高,所使用的頻段也越高。與目前主流的 3.5GHz 到 4GHz 頻段相比,6G 設備還需要涵蓋 7GHz、10GHz、甚至 12GHz 的頻段。這些高頻天線必須重新設計,並與現有的基地台相容,否則過往電信商的基礎建設投資將付諸流水。
由於手機這類裝置體積有限,所能配置的天線空間也相對受限,為了因應多頻段與高頻寬需求,未來的 6G 手機可能要塞進多達 16 根毫米波天線。此外,要做到「全球通用」,這些裝置可能必須同時支援 10 個以上不同的頻段,這不僅對天線材料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也得考慮各式各樣的訊號干擾與傳輸問題。
Ansys 產品行銷總監 Marc Swinnen 形容,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已經不只是天線本身,而是整個電磁系統的設計問題」。
而這些還只是天線與訊號層面的挑戰而已。根據預估,若 6G 實現 100Gbps 傳輸速度,裝置的儲存效能至少要達到每秒 12GB,這等同目前 PCIe 5.0 SSD 的讀寫水準;CPU、GPU 等核心元件的效能也必須同步提升,才能跟得上 6G 帶來的超高頻寬需求。
類別:
手機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名
2025/09/21(日) 16:18:34.950 ID:N4kLjtbE
No.28794689
del
黃仁勳公開私房最愛 AI 工具清單:每天混用這四個不同的工具提升效率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近日在倫敦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談及他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使用人工智慧。他直言,AI 對他來說早已不只是工具,而是一位「思考夥伴」,幫助他更快、更有效率地整理想法、提出問題,甚至提升批判性思考。
AI 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合作對象
黃仁勳形容,他喜歡與 AI 互動,因為系統能記住過往任務與上下文,不必每次都從零開始,就像與熟悉的同事一起協作。相較之下,傳統的文書軟體或試算表,每次開啟都等於全新起點,「而人類合作並不是這樣進行的」。
他指出,AI 可以根據不同情境重新梳理工作內容,這讓他節省大量時間,同時提升成果品質。對他而言,AI 已經成為日常思考過程的一部分。
黃仁勳愛用的 AI 工具清單
當被問及具體使用哪些系統時,黃仁勳毫不避諱地分享了自己的清單,並解釋不同任務對應的 AI 角色:
Gemini:主要用於技術性較高、需要嚴謹資訊的工作,例如演算法、工程細節或複雜文件處理。
Grok:偏向創意與發想,適合需要腦力激盪或嘗試新概念的場合。
Perplexity:成為他的「快速搜尋引擎替代品」,用於迅速抓取最新資訊或整理重點。
ChatGPT 5:是他最常用、日常最依賴的助手,不論寫作、整理思緒或是進行基礎討論,幾乎都會用到。
黃仁勳甚至會將同一個問題交給多個 AI,同時比較它們的回答,讓系統互相批評彼此的內容,最後再挑選出最符合需求的答案。他笑說,這樣就像組了一個「AI 顧問團」,比單靠一個系統更可靠。
每天都在用 AI,反而更會思考
對於外界質疑 AI 可能削弱人類思維能力,黃仁勳給出不同看法。他認為,AI 的價值在於迫使使用者把問題問得更清楚,這過程反而會訓練邏輯與判斷力。「我每天都用 AI,它讓我學得更快,幫助我寫作、整理想法,甚至強化批判性思考。」
他強調,這樣的使用習慣未來可能會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而不是少數科技人士的專利。
在生成式 AI 滲透各行各業的當下,黃仁勳的親身經驗顯示,AI 不必被視為替代品,而是能與人並肩工作的夥伴。他每天混用 Gemini、Grok、ChatGPT 等工具的方式,也為外界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與其擔心被取代,不如學會如何與 AI 共事,讓科技成為思維與創造力的加速器。
無名
2025/09/21(日) 16:23:31.977 ID:zv73UZds
No.28794724
del
>>28794563
50系S版都還沒出
60系的規格定案還早得很==
無名
2025/09/21(日) 16:30:33.408 ID:YgucosNQ
No.28794769
del
>>28794563
Ai用到現在感覺就只是新的google搜尋
有用是有用,但訂閱覺得一個月99不能再多
最近也已經玩不出什麼新把戲了
美國那些公司花了大把錢買顯卡卻沒營收
靠消息把股價炒的老高,然後停滯通膨完全擋不住
過幾年回頭看這波Ai硬體賺得盆滿缽滿,除此之外全是輸家
類別:
美國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無名
2025/09/21(日) 17:03:14.988 ID:iiQ//Upw
No.28794984
del
>>28794769
很多公司實裝AI以後外包客服人員全都裁掉了阿
省下大量人事費用
無名
2025/09/21(日) 17:05:00.345 ID:tMDu1i7U
No.28794993
del
>>28794563
反正PS5 PRO也才3050的等級
只要買4050 就足夠玩到ps6吧
無名
2025/09/21(日) 17:10:55.270 ID:YgucosNQ
No.28795040
del
>>28794984
對真正有規模的公司來說,省那點成本沒什麼意義
能不能提升營收才是長期發展方向
現在的大公司早都不缺錢,缺的是市場
網路是從企業到個人都能架站
行銷速度比沒網路提高100倍以上
整個市場是這樣爆發的
但Ai是提高現有生產效率,跟創造新市場是兩回事
以後可能會有新的搜索引擎,新的拍照,新的音樂軟體
但消費力無法提升的情況下,很難重現網路的爆發了
無名
2025/09/21(日) 17:14:50.388 ID:1Thxx0mY
No.28795059
del
反正也是軟體補幀 硬體沒成長太多
無名
2025/09/21(日) 18:07:45.860 ID:N4kLjtbE
No.28795462
del
>>28795059
老黃:RTX 5070= RTX 4090!!!
無名
2025/09/21(日) 20:24:00.283 ID:N4kLjtbE
No.28796785
del
顯卡越來越貴,輝達/AMD 不重視遊戲玩家聲音又起
顯卡市場不斷變化,500 美元顯卡再次成為焦點。以往這價位顯卡如 Nvidia GTX 1080 和 AMD Radeon RX 5700 XT,性能優異,還讓玩家以合理價格享受 1440p 甚至 4K 遊戲。然市場變化,現在 1,000 美元以上顯卡變成必需品,值得重新審視。
許多玩家並不需要高達1,000美元顯卡,如RTX 5080超高設定和光追,對多數玩家並非必需。今年Steam硬體調查,最常見顯卡仍是中階型號如RTX 4060,且超過50%玩家螢幕仍是1080p解析度。追求最高階性能消費者只是少數,但製造商卻聚焦小眾玩家,導致其他消費者不得不支付過高價格購買並不需要的硬體。
Nvidia 2018年以來不斷漲價顯卡,將原本看似極端的價格正常化。RTX 2080 Ti突破1,000美元大關,並以光追和AI升級等為理由推銷,然當時技術未成熟廣泛應用,玩家卻為未來預支高價。
市場變化後,Nvidia和AMD都未抵制漲價這件事。AMD Radeon RX 7900 XTX雖然號稱為Nvidia RTX 4080替代品,但仍將AMD推入四位數美元區間。價格錯位不僅使玩家升級時猶豫不決,也可能使新玩家對PC遊戲產生畏懼,因高性能顯卡太貴,新手寧願去買遊戲主機。
另顯卡漲價當然對PC組裝生態系造成壓力。若顯卡要價1,200美元,原可1,500美元內解決的電腦,現在變成近2,500美元或更高。預算上漲改變遊戲受眾組成,讓本來親民的愛好變成有錢人的消費。
故500美元顯卡應能提供優秀的1440p性能,並在合理設定下支援4K遊戲。這價位可讓玩家享受高品質遊戲,又不必為多數玩家不會用到的功能支付溢價。將來Nvidia、AMD甚至英特爾應將設計和推廣重心放回500美元價位,成為產品線核心。
https://www.digitaltrends.com/computing/why-500-cards-should-be-the-ones-that-matter/
類別:
遊戲
,
電腦
回應:
在新分頁回應
【刪除文章】[
僅刪除附加圖檔
]
刪除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