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96053
就「海嘯致災機率」的天然條件與場址配置來比,福島第一核電廠所在海岸的風險明顯高於台灣核電廠;台灣三座廠址雖有風險,但設計基準海嘯的跑淹高度低於其主要建物的場址高程,整體暴露度較低。以下重點對比:
為什麼福島風險較高
板塊構造:福島位於日本海溝外側的俯衝帶正前緣,能產生 Mw8–9 等級巨震與超大海嘯(2011 年東北大地震即為 Mw9.0)。
維基百科
設計假設偏低:事後檢討顯示,福島第一的設計基準海嘯高度僅約 5.7 m,實際來襲高度超過其防護(文獻常引述現地約 13 m 以上),導致取水與緊急電源遭淹,演變為長時間停電與失冷卻。
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
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Dutton Institute
台灣核電廠的相對條件(依官方壓力測試/FSAR)
核一(金山):設計基準海嘯跑淹 10.8 m;主要區域場址高程 12 m。
ENSREG
核二(萬里/國聖):考量 1867 基隆歷史海嘯後推估跑淹 10.3 m;場址 12 m,並規劃加設海嘯牆作不確定性緩衝。
ENSREG
核三(恆春/馬鞍山):南向臨巴士海峽與南海,評估 M8 級誘發的沿岸波高約 11 m、近廠跑淹約 8–12.5 m;場址 15 m。
ENSREG
結論化:三廠場址高程 ≥ 設計基準跑淹(核一 12>10.8、核二 12>10.3、核三 15>≤12.5),基本可避免像福島那樣因海嘯直接淹沒主要建物而全廠停擺的路徑。
ENSREG
但台灣仍有什麼需要在意?
在地海嘯歷史有限但非零:1867 基隆地震曾致災,北海岸存在局部海嘯風險(含海底滑坡)。因此台電/原能會在福島後補強評估與因應(如加高防護、強化排水與電源冗餘)。
維基百科
國家地理資料中心
國立大學校院聯合網站
台灣今日
設備層級脆弱點:即使主體不被淹,周邊輔助建物(如循環冷卻水相關設施)若遭海嘯損壞,也可能造成運轉困難;官方模擬曾評估核三部分非核安關鍵建物在約 EL.6.33 m 水位情境下受損,但不至於演變成核事故。
ENSREG
一句話總結
天然外力端(地震-海溝):福島所處海域更容易產生「超大」海嘯事件 → 相對風險較高。
工程配置端(場址高程 vs. 跑淹):台灣三廠場址高程高於設計基準海嘯,且福島後已強化防護 → 相對韌性較好。
因此,若只比較「海嘯致災機率」本身,福島 > 台灣核電廠;台灣更需持續關注的是強颱暴潮、極端降雨與地震本體對電源與冷卻系統的複合衝擊。